读新闻
● 半夜全身抽搐,整個床激烈搖動,57歲便當食材店老闆張女士,半年來睡覺總感覺胸悶、手臂及下巴嚴重痠痛,全身像中邪一樣不自覺抖動,起初以為被「鬼壓床」,直到症狀愈加嚴重才就醫,醫師診斷為罹患陣發性心房顫動,日後恐有中風的風險。 根據統計,有心房顫動症狀者往往難及早發現,直到併發症來臨才積極求醫。 台灣萬芳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林永國表示,心律不整是許多心跳不正常或疾病的集合名詞,包括心跳不規則、心跳過快(每分鐘大於100下)、心跳過慢(每分鐘小於50下)皆為心律不整,其中屬於心房顫動的患者占五成以上,是引發中風很大的危險因子。 林永國說,心房顫動初期症狀短暫,有時幾秒或幾分鐘後就能紓緩;但因屬進行式疾病,起初陣發性症狀若輕忽不治療,病情惡化將轉變成「長期持續性心房顫動」。台北榮總內科部心臟科主治醫師張世霖說,心房顫動患者心房易產生血栓,它導致腦中風是其他無心房顫動患者的5倍;因心臟不規則跳動、無力,導致心臟衰竭也是健康成人的3倍。 張世霖說,近年心律不整有年輕化趨勢,年輕族群有次發性心律不整病因,如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心肌梗塞等,應及早發現與治療。治療多以藥物控制或少部分施以電燒手術。 台灣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葉勇信提醒,一旦心跳不規則,出現心悸、胸悶、頭暈無力或呼吸急促時,應把握時機,速至住家附近照心電圖,進一步確診。(黃安琪) 心肌梗塞拍打手肘可救命? 假的 ● 心肌梗塞發作,立刻拍打手肘彎曲處可以救命?這個網路謠傳多年的救命方法被衛生當局澄清:「網路傳言是假的。」呼籲民眾別誤以為真,延誤黃金就醫時間。 台灣衛生福利部醫事司科長呂念慈表示,衛福部首次針對心肌梗塞謠言發出公文,主要是該謠言可能傷及人命,這些受文單位都是急救專家,希望透過他們與第一線病人接觸,教育患者千萬別亂聽信謠言。對此,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江碩儒笑說,他先前真的遇到兩名患者,就醫前先拍打手肘自救,結果病情當然沒有好轉,仍然送往急診醫治。 江碩儒表示,這項謠言被誤信,其實與「鵝毛變鵝」的故事有些雷同。他說,當心肌梗塞發生時,由於血管缺乏血液供應,神經傳導系統會因此以「痛」的感覺來反應,最典型心肌梗塞的疼痛位置是在左手臂到下巴的位置,所以有人會誤信,用力拍打手肘可以解決痛楚,進而化解心肌梗塞。 台灣馬偕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崇烈說,網路上有關心肌梗塞急救的錯誤知識其實很多,例如當遇到胸悶、胸痛時,可用拳頭猛搥胸口,或讓腹部出力並憋氣,然後用力咳嗽,藉此刺激心臟功能恢復。他澄清,這兩種方法只有「暫時」的效果,且只有低血壓休克或做心導管時的休克才有效。(陳雨鑫) 心房顫動543自我檢測法 5大好發族群: 高齡、高血壓、糖尿病、心衰竭、甲狀腺亢進 4大有感症狀: 心悸、胸悶痛、頭暈無力、呼吸急促 3大心跳指標: 忽快忽慢、忽大忽小、忽強忽弱 ( 資料來源/心律醫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