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處暑」過後,代表暑氣將開始消退,空氣也會變得乾燥,中醫師表示,初秋正是養生關鍵期,建議夏天辛辣、重口味的飲食習慣得改改,多吃保水、滋陰潤燥的食物。 開業中醫師彭溫雅說,「處暑」是入秋後第二個節氣,代表暑氣到此處即將邁入尾聲,因此早晚溫差會越來越大,空氣中的水分也會變少,預防「秋燥」成為秋天養生重點。 彭溫雅表示,到了夏秋交替之際,不少人一時難改掉夏季辛辣、重口味的飲食習慣,容易導致口乾舌燥、腸胃道吸收變差、乾咳,甚至可能引發便秘等問題。 預防「秋燥」,彭溫雅建議,以保水、滋陰潤燥的食物為主,除了平時要多喝水,蔬菜方面,她最推薦白蘿蔔,不僅潤燥又可消除暑氣,磨成蘿蔔泥、煮成蘿蔔湯都是食補養生好方法。 另外,富含膠質及礦物質的秋葵也很好,可顧胃還能消除疲勞,她說,近來不少人喜愛將秋葵煮成「秋葵水」,但她認為,秋葵融浸水裡效果有限,尤其腸胃不好的人,喝了湯湯水水可能增加腸胃負擔,建議還是直接吃秋葵最好。 水果方面,「梨子」是彭溫雅最推薦的解燥聖品,當季的柿子、芭樂、百香果也可以多吃,另像是健脾胃的木瓜,不僅孕婦可以通乳、發奶,對於腸胃不好的人也有改善效果。 (中央社) 梨(上圖)是解燥聖品。秋葵(下圖)富含膠質及礦物質。(泰國世界日報資料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