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 高雄榮總泌尿外科主治醫師簡邦平表示,割包皮並非必要,除非是包莖或包莖引起龜頭發炎,據他觀察,台灣九成男性都沒必要在「那話兒」割上一刀。 包皮割不割,其實醫界有二派看法,有人因宗教因素,出生需接受割禮,也有流病學調查,沒割包皮習慣的國家,人民罹患愛滋或女性伴侶得子宮頸癌的比率較高。但許多醫學證據顯示,包皮過長會導致疾病是一種迷思,美國小兒科醫界也認為,包皮沒必要人人割除。 簡邦平指出,包莖或龜頭發炎的男性才需割包皮,包莖是指男性勃起時,龜頭被包皮包住無法露出,小便或分泌物易積在裡面,藏汙納垢造成發炎。 台灣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醫師洪峻澤說,平均每十名就診男性,只有一人是包莖,但若覺得包皮太長、皺成一團,建議病人和醫師商量,再決定動刀。尤其是尿道下裂病人,進行手術矯正時,需使用包皮協助修補,若割掉包皮,等於割掉修補材料。 簡邦平表示,男孩青春期會因性活動變多,包皮動來動去會變鬆,儘管包皮較長,只要注意清潔即可。他建議,男孩從小洗澡時,父母應指導孩子把包皮慢慢往後推,協助龜頭完全露出,另也要觀察小便時有無「吹氣球」現象,尿液若不能順利流出,就易感染發炎,包皮非割不可。 不過,十歲以下接受手術,得承受全身麻醉風險,洪峻澤建議,男孩子中學以後再割,只要局部麻醉,且忍痛度高,又能自我維持術後衛生,時機較好。(鄧桂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