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 健康檢查就是在沒有症狀的情況下身體檢查,19世紀中,英國已有醫師提出,20世紀初於英、美等先進國家即陸續有專門健檢機構,亞洲地區以日本最早實施。民眾健康意識提升後,也愈來愈多人願意主動接受更完整的健康檢查。 除了民眾健康意識提升外,迅速成長的影像診查技術亦加速了健檢的盛行,更高階的影像檢查,例如核磁共振(MRI)、更快速的電腦斷層掃瞄、正子造影檢查(PET)等的導入,也增加一般人做健檢的意願,間接造就了更多健檢中心。 了解身體 非老年人專利 過去似乎都認為健康檢查是老年人的專利,但隨著近年生活水平提高、飲食習慣改變,年紀輕輕即罹患重症的個案時有所聞,大家都不希望成為不可能的那一個,所以接受健檢的年齡也年輕化了。 一般而言,做健康檢查有以下幾個目的:一、了解自己身體基本數據,二、早期發現癌症,三、找出疾病前期的變化,例如心血管及腦血管病變(代謝症候群造成)。但如何選擇檢查項目是一門學問,因為個人需求不同,很難簡單說清。 台灣陳日昌長庚診所院長建議,若有個人需求例如有家族史、工作型態壓力、生活不正常等,可選擇一般健檢中心的套組。 若是商務人士,工作繁忙,平時較少花時間保健的,就選擇健檢診中心較高階的套組,這樣時間較經濟,檢查也較完整,當然能接受更高階的健康管理,也是不錯的選擇。但不要一窩蜂的追求高科技檢查,這些高科技檢查大都是因應診斷疾病而發明的,並不適合做篩檢,而且多少都有放射性,若無必要,應該避免。 檢查標準 老人、年輕人不同 一般做健康檢查是在身體無症狀時,若有症狀就要針對問題來做檢查,這是疾病診斷,兩者不能混為一談。因為健康檢查的目的是要早期找出問題,所以運用一些靈敏度較高、特異性較低的儀器檢查。 目前醫療機構檢驗數據為民眾的常態,並未針對不同年齡層、不同家族史族群有不同標準,且個人身體狀況也可能因近期飲食、運動、生活作息等條件而浮動,所以個人的「標準」狀態是浮動的,而且健康檢查結果僅為採檢時當下的狀況,若出現異常(就是俗稱的紅字),並不一定代表健康出問題。 陳日昌曾經遇到一位近百歲的長者,抽血檢查一堆紅字,住院後家人非常緊張,評估過後,發現長者身心狀況平常,就建議家人帶回家,恢復日常活動,又過了好幾年的優閒生活。所以20歲的年輕人與70歲的銀髮族並不一定適用相同標準,並不需要追求漂亮的檢查數值。 現代的健診中心都是秉持健康管理的理念,若有檢查異常時,一定會說明清楚是要進一步檢查來釐清狀況,還是複檢持續追蹤。而複檢後正常的情況,也很常見。其實只要是持續做健康檢查,就能以年度比較方式來建立個人的標準,解讀個人報告也會更精準。(陳日昌長庚診所院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