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許多新手媽咪都有缺乳的困擾。一般來說,產後12小時開始分泌乳汁,所謂產後缺乳,指分泌量不足或全無,乳房不脹或分泌量不足以餵食寶寶,至產後一周仍然如此。 產後缺乳常見原因包括:急於減重回復身材,導致營養不良;產後失血過多、全身衰弱;餵奶次數太少或乳房沒有完全排空;精神壓力過大,導致催乳激素分泌減少,乳腺發育不全;新生命加入改變生活習慣、嬰兒吸吮方式不當、乳房護理不良等。 改善方式是及早開始餵母奶,維持正確餵奶姿勢,產前可先糾正乳頭內陷問題;多補充湯湯水水,及蛋白質食物及溫和的蔬果;適度睡眠,維持情緒穩定,家人需多體貼幫忙;多休息,但可做適度簡單運動或穴位按摩;少碰寒涼類及生冷食物或會退乳的食物,如麥芽與韭菜;乳頭及其周圍有痂垢,應先用水洗淨;每次哺乳前亦均用清潔的溫濕毛巾擦洗乳頭和乳房。 若乳房脹硬,乳汁不出,可用熱毛巾熱敷乳房,或取一盆溫熱的水至膝蓋,彎曲上身使乳房浸泡於溫水中,輕輕搖晃乳房,使乳汁流出。 哺乳時,一手扶托,另一手五隻手指做梳子狀,自乳根向乳頭方向輕柔梳理,使乳汁外流,保持乳腺通暢。首次哺乳時間要短,以後可逐漸延長,甚至達30分鐘。每三至四小時哺乳一次,次數多並盡量排空乳房,多食用通乳的食物,如鯽魚、豬蹄、豬排、豆腐等。 中藥對改善產後缺乳,也有常用方劑。乳房脹硬、乳汁稠,多精神壓力,為肝氣鬱滯型,可用逍遙散疏肝解鬱;乳房不脹、乳汁清稀、易疲倦者為氣血虛弱型,可用通乳湯補氣養血;常見胸悶、乳房豐滿無脹感者,為痰氣雍滯型,則以健脾化痰為主。 餵母奶可促進子宮收縮,減少產後出血,增加寶寶免疫力,建議盡量維持6個月。透過食療與中藥,搭配生活習慣調整,可改善產後缺乳。 (台北市常生中醫診所杜博文醫師) ■常用通乳穴位 1.少澤 位置:小指末節外側,距離指甲角1公分處。 功用:清熱、利咽、通乳。 2.足三里 位置:小腿前外側,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緣外一橫指處。 功用:可以調理脾胃,和腸消滯,清熱化濕,降逆利氣,扶正培元。 ■寸有多長? 1寸拇指橫幅或中指中間指節長度 1寸半兩指(食、中指)橫幅 3寸四指(食、中、無名、小指)橫幅 中醫講的寸是同身寸,是相對值,非絕對值,身高長者的一寸比身高矮的一寸,絕對值較長,相對值則相同。 (泰國世界日報資料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