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泰國世界日報訊】一名父親在醫院聽到醫師建議對意識昏迷的兒子做氣切,暴跳如雷說「這樣豈不是成了廢人」,台灣奇美醫學中心澄清,氣切是可以移除的,不是一輩子的事,這是誤解。 奇美醫學中心胸腔外科醫師蘇英傑指出,反對親人氣切,怕氣切讓親人成了廢人,一輩子拿不掉,這種事每天都在加護病房上演,主因是很多人把氣切和長期臥床聯想在一起,誤認氣切後,就得躺在床上了。 其實,長期臥床病人要氣切,主要是氣切讓病人更舒服,不會讓病況變化,也更容易照顧;氣切管只比口咽插管多了個頸部傷口,術後一星期,頸部傷口疼痛就會消失,重要的是,氣切管比口咽插管要舒服許多。 蘇英傑表示,口咽插管是經由口腔插入一個約略珍奶吸管這麼粗的人工管路,以維持呼吸道使用,不只刺激難過,口咽插管還會經過聲帶,時間久了,聲帶及驅動聲帶的肌肉必然受損,輕則聲音變沙啞、喝水易嗆到,嚴重則會造成聲帶完全麻痺。 研究證實,長期口咽插管,聲帶受到永久性損傷的機會達到13%。多數治療指引認為,對短期內無法脫離呼吸器的病人來說,做氣切手術保護聲帶是明智的決定。 奇美醫學中心醫療團隊建議,短期內無法脫離呼吸器的病人,一至二星期間建議做氣切,若是腦傷或其他確定長期依賴呼吸器的病人,插管一星期就建議做氣切。 氣切是否是一輩子的事。蘇英傑說,氣切是可以移除的,只是民眾不常見到,才會有氣切做了就是一輩子的誤解。其實在原發造成呼吸衰竭的疾病治好後,呼吸衰竭解除,且恢復到能夠自行咳痰,氣切管路就能移除。 氣切管移除後,氣切傷口會自行癒合,一般是五天至七天內完全閉合,若未自行閉合,往往是氣切使用時間很久,表皮已經向內生長,並和氣管內皮接合在一起,這時可做手術閉合傷口。 至於做氣切就沒辦法說話,這也是誤解,應該是「呼吸衰竭使用呼吸器的時候沒有辦法說話」,不論是口咽插管或氣切,使用呼吸器時,不會有氣流通過聲帶,自然也不會發出聲音。 不過,只要病人做氣切,並脫離呼吸器,可以實現自主呼吸,就有機會說話;若聲帶沒有壞掉,不會嗆到,病人即使帶著氣切,也能夠從嘴巴吃東西,過上接近平常人的生活。(中央社) 很多人認為做氣切會臥床成廢人,奇美醫學中心胸腔外科醫師蘇英傑說這是誤解。(圖:奇美醫學中心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