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泰國世界日報訊】以台灣為例,學齡前兒童便秘盛行率約35%,估計有42萬個小小孩有便秘問題。書田診所小兒腸胃科醫師戴季珊指出,小小孩便秘95%是飲食與生活習慣引起功能性便秘,又稱習慣性便秘,臨床上曾診治過一名4歲男童,竟超過兩周沒有排便。 戴季珊指出,台灣學齡前兒童習慣性便秘相對無害,只有5%為疾病引起的器質性便秘。由於學齡前孩子剛開始進幼兒園後,因為開始適應陌生環境、團體生活,會有早起上學的心理壓力,或是對家中以外的馬桶不習慣憋便,每年幼兒園新學年度開學後一周,就有不小幼童出現食欲下降、抱怨腹痛,甚至開始排出一顆顆的羊便便,排便時也會因為痛哭鬧或不敢排便,若父母因忙碌未特別處理,甚至需要灌腸或就醫。 此外,這年齡的幼童沒有每日排便意識,經常因為玩樂對排便沒有耐心,加上飲食開始排斥蔬菜與水分這些沒有味道的東西,纖維素與水分攝取下降,因而產生便秘,但長期便秘會產生缸裂,反而會因怕痛不排便造成惡性循環。 便秘會影響食欲,長期沒有充分的營養與食量,會使孩子長不高、長不大。戴季珊指出,小兒腸胃科門診中有兩成是看便秘,這些孩子通常身形較瘦小。另有國內研究顯示,便秘孩童的身體質量指數(BMI)明顯較低,身高比沒有便秘者矮約3公分,且便秘時間維持愈久,差異愈明顯。 當幼童每周解便不超過兩次、排便困難、出血、出現前哨外痔、糞便曾粗大至塞住馬桶、糞便成顆粒狀、偶有滲便等,都是便秘的臨床徵狀。若孩子長期飽受便秘困擾,戴季珊建議,可先就醫確認是否為特殊疾病引發的便秘。若為功能性便秘,一開始可接受三至六個月藥物治療,減少宿便堆積、改善硬便與肛門疼痛情況,也降低孩子對於排便會痛的心理恐懼。(羅真) (泰國世界日報資料照片) 兒童便秘怎麼辦? 1.行為治療:每天晚飯後固定讓孩子如廁5至10分鐘,養成習慣,排不出來不用強求。 2.如廁加凳子:小小孩坐大馬桶雙腳會懸空,利用板凳讓孩子腳可以用力。 3.按摩:家長幫忙順時針輕壓按摩肚子約5分鐘,嬰幼兒可在肛門口外環繞輕按。 4.飲食:每天早起喝一大杯水,餐餐注意纖維質攝取,可補充益生菌、優格、優酪乳等,但不可過甜。 5.就醫:若長期便秘,應至小兒腸胃科確認是否為特殊疾病引發。 怎樣算便秘? 1.最少應三天排便一次,一周少於兩次就是便秘。 2.每天都排便,但都是一顆顆硬如羊便且量少,也是便秘。 資料來源:戴季珊醫師 整理:羅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