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泰國世界日報訊】台灣每11名新生兒就有1人是早產,醫師指出,有民眾會「看日子」剖腹產,選好日子提早讓孩子出世,但34周出生新生兒腦部質量僅足月孩子的六成,影響神經發展,不建議提早生產。 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秘書長、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醫師林湘瑜指出,懷孕37周前出生都是早產兒,34周雖只提早二至三周出生,但腦部及其他器官發育未完全,可能會呼吸不順、吃不好、需住加護病房,即使出院若正值呼吸道感染高風險期,一旦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等,再住院的機率是足月兒的兩倍以上 。 台南奇美醫院婦產科醫師蔡永杰表示,老一輩較容易有看日子生產的想法,新世代年輕人比較能接受醫囑,站在保護孩子的立場,胎兒足月、足重才生產最好。若遇民眾挑日子提早生產,醫師也會盡力勸說。 林湘瑜說,孩子跟媽媽臍帶切斷的瞬間,就要開始靠自己活下去,但早產兒因器官尚未成熟,依周數不同,可能須使用氣管內管、口胃管,全身用三四根管子加上靜脈導管取代媽媽的胎盤與子宮,讓照顧猶如走鋼索,周數滿37周才作足準備來到世界。 早產兒基金會董事長、馬偕醫院醫研部主任陳治平指出,台灣每年有近20萬名新生兒,其中約1.7萬名是早產兒。基金會20年來追蹤1500公克以下極低體重早產兒,發現存活下來的孩子中,有35.3%在兩歲前出現輕微神經、視力異常或動作遲緩,10.8%有中度異常,13.8%有重度異常。陳治平表示,高齡生產是其中一個早產高風險因子,建議及早計畫生育,最晚不超過35歲。如發生早產,需持續追蹤孩子成長狀況、轉介醫療資源,避免發育障礙。(羅真) 早產兒因器官尚未成熟,有感染的風險,媽媽僅能隔著保溫箱看望。(圖:早產兒基金會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