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泰國世界日報訊】80歲老婦人突然進食量變少,只吃稀飯不配肉蛋蔬菜,僅配點醬瓜吃,暴瘦兩公斤。營養師表示,一旦老人變得不愛吃飯,可能是吃飯變得「困難」,咀嚼吞嚥功能變差,應特別為長輩準備飲食,例如蔬菜嫩葉、豆製品、魚蝦等,有必要再攪打成泥,避免老人長期營養不良、影響健康。 台北振興醫院營養師涂蒂雅表示,咀嚼吞嚥功能會隨老化變差,老人可能因咬不動肉或其他食物,造成營養缺乏。而蛋白質是老人最缺乏的營養素之一,但蛋白質是組織修復所需的重要營養素,一旦缺乏,身體傷口不易癒合,肌肉流失速度也快,當肌肉量變少,活動度也會隨之降低,導致全身機能下降。 咀嚼吞嚥功能變差其實有前兆。涂蒂雅說,除了進食變少,也包括喜歡吃的食物質地突然改變,例如原本愛吃乾飯,後來喜歡吃稀飯或飯泡湯;過去吃飯不會嗆咳,但現在經常嗆咳等都是。值得注意的是,吃飯嗆咳易使食物跑進氣管,進而引發肺炎,臨床常見老人因此住進加護病房。 涂蒂雅建議,長輩若有咀嚼吞嚥困難,餐食選擇應以軟食材為主,例如蔬菜嫩葉、瓜類蔬菜、豆腐、蒸蛋、魚蝦等,避免選用芹菜、筍子、排骨、帶筋肉、炸食、花枝、魷魚等硬食材。備餐只要注意上述原則,家人再額外把菜餚盛起來,剪碎、切碎或攪打成泥即可,不會特別麻煩。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去年曾調查,全國約45萬多名失能、失智或身障者仰賴家庭照顧者,照顧者幾乎全天待命,照顧工作導致備餐不易,使得雙方三餐不正常,甚至依賴外食,造成營養不均衡。 高雄市營養師公會理事長許慧雅表示,照顧者不好好吃飯,只吃隨手可得的泡麵、包子、饅頭、醃製品、加工食品或依賴外食,易造成肥胖問題,而肥胖是所有慢性病的主因,例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症,腦中風等。且吃飯不定時定量,就像忙碌上班族無法好好吃飯一樣,易出現消化性潰瘍問題。 許慧雅建議,照顧者若不方便天天上菜市場買菜,可一次多買幾天菜量,做好食材保鮮,就能多出許多時間喘息。 涂蒂雅說,常見的「電鍋」就可協助照顧者在極短時間準備餐食,只要準備雞肉、雞蛋、洋蔥、菇類及米,洗淨、切絲、調味,分層放入電鍋煮熟悶熱,約20分鐘就能完成「雞肉親子丼」,具豐富蛋白質營養。若長輩咀嚼能力不好,剪碎或切細即可。(鄧桂芬) 一旦老人變得不愛吃飯,應特別為長輩準備飲食,避免老人長期營養不良。(泰國世界日報資料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