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泰國世界日報訊】一名50多歲男性長年高血壓,吃五到六種藥物,一天吃20多顆,血壓仍失控飆到收縮壓160、舒張壓達100毫米汞柱,歷經兩次中風,初次中風單側身體偏癱,二到三年後再中風,嚴重高血壓令他十分困擾,在與醫師討論進行「腎交感神經阻斷術」,術後一周血壓明顯下降,減了兩種藥物,血壓終獲控制。 收治病例的馬偕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李應湘指出,在高血壓族群裡,約有一到兩成的病人,已經用三到五種藥,甚至吃到最高劑量,血壓仍起起伏伏,超過危險值,這群高血壓老是控制不好的病人,稱為「頑固型高血壓」,當服用藥物種類越多,副作用也比較容易出現。 很多病人覺得,控制好血壓與心臟、血管、肥胖和飲食有關,與腎臟有何關聯?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陳文鍾表示,造成高血壓有諸多前導因子,一般民眾卻不清楚,腎交感神經和腎臟所分泌的腎素、腎上腺素、醛固酮等是引起高血壓的其一因素,降低腎交感神經活性,就能降低血壓。 但並非所有病人的高血壓,都與腎交感神經有關,李應湘解釋,雖然沒有精確的檢測方式,能知道促使高血壓的真正原因,但目前沒有一種高血壓藥物,是以調控腎交感神經為機轉,因此當服用三到四種藥物仍沒效,或許就能間接反應出是腎交感神經出了問題。 面對吃遍了藥,血壓仍不聽話的病人,李應湘說,腎交感神經阻斷術對這群已用最大劑量吃了三種藥,收縮壓仍破160毫米汞柱、或血壓雖正常,卻必須吃到四、五種藥才能控制的頑固型高血壓病人,及因藥物副作用便祕、水腫等,降低服藥依從性者,手術效果較佳。 李應湘提醒,高血壓病人飲食關鍵在少鹽,避免體內累積過多水分形成水腫,同時避免高血糖、高血脂增加血壓升高風險,飲酒不過量,且保持一周運動三到五天,單次15到30分鐘的有氧運動。 日本自治醫科大學心臟內科主任、醫學院教授 Kazuomi Kario說,相較歐美人來說,亞洲人發生高血壓相關併發症的比率較高,如中風、心臟衰竭等,死亡率增加。 (黃安琪) 高血壓藥。(Getty Imag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