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泰國世界日報訊】一名65歲陸配陪伴近90歲的榮民丈夫看診順便做健檢,赫然發現自己罹患糖尿病,糖化血色素高達12%,需長期注射胰島素並服藥;想起自己生病又要照顧丈夫,成天睡不著吃不好,一回診就眉頭深鎖,醫師發現不對勁,轉介身心科門診檢查,才確定罹患憂鬱症。 台灣家庭醫學科醫師周正修說,糖尿病與憂鬱症有高度相關性,像是「雞生蛋、蛋生雞」。當醫師宣布「你得到糖尿病」,想到可能要每天挨針或終生服藥,讓人很難快樂起來;不少憂鬱症病人因情緒障礙,或服用某些藥物而影響飲食,增加糖尿病風險,憂鬱情緒困擾也影響血糖控制與治療成效。 周正修指出,糖尿病患者患憂鬱症比常人多五成,盛行率更是一般族群的兩倍,且憂鬱症至少影響四分之一的糖尿病病人;也有研究發現不少糖尿病患發病之前,都曾經歷重大生活壓力的問題,有憂鬱症的成年人比無憂鬱症的成年人,其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增加三成七。 台北台安醫院精神科主任許正典分析,生理會影響心理,不少慢性病患都有情緒壓力,加上大腦運作需要消耗血糖,若血糖代謝失衡,自然會使腦神經受損退化,此外糖尿病還會合併周邊神經發炎,導致四肢痠麻疼痛又無力,也會影響情緒。 每天打針吃藥,心情難免鬱悶,台北新光醫院內分泌糖尿病科主治醫師陳珮綺建議不妨正向看待,糖尿病會影響視力、心臟等功能,若是妥善控制血糖,就能減少併發症出現,與糖尿病和平共存。 周正修說,糖尿病只要及早治療,不一定要終身打胰島素,如前述個案相當配合治療與飲食、運動改善,現在血糖控制得宜,已不需注射,只要每天服藥即可。(江慧珺) 糖尿病患及早治療,不一定要終生注射胰島素。(泰國世界日報資料照片) 糖尿病友的健康守則 1. 飲食3低1高:低油、低糖、低鹽、高纖 2. 升糖指數過高的食物少碰,如精緻食品、糯米製品 3. 三餐飯後走10到15分鐘 4. 每周5次有氧運動,一次30分鐘,心跳需達到每分鐘110下 5. 每周2次重量訓練,如深蹲、棒式支撐、仰臥起坐、伏地挺身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