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調查發現幼童齲齒率高,蛀牙時機集中於2到3歲,也就是愛吃甜食年齡。牙醫師指出,這與父母誤認「反正乳牙會換」,忽略口腔健康,顧牙慢了一步。牙醫師指出,還沒長牙的新生兒,餵奶後就應清潔口腔,可降低菌種孳生,也能培養孩子從小潔牙習慣。 孩子從乳牙換新牙時間,約自6歲至12歲,但台北市牙醫師公會2013年到2015年曾針對2500位民眾進行調查,發現七成民眾缺乏長牙就看牙觀念。 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黃茂栓指出,很多父母認為孩子乳牙蛀了沒關係,反正還會長恆牙,可是乳牙一旦蛀壞了,可能影響發音學習,因疼痛而影響進食,未來新牙更可能長得又醜又歪,嚴重導致咬合功能不良。 台灣衛福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科長王鵬豪說,該部調查發現,2到3歲孩童齲齒率大幅提高,分析發現,該年齡層是開始嗜吃甜食的時間,建議為小朋友減少正餐間的點心次數,長輩也不要用餅乾、糖果或巧克力作為安慰小朋友的獎賞,可用口香糖、新鮮水果或雞肉塊等取代。 黃茂栓說,門診看過太多從小不保牙的孩子,但也有父母觀念很好,從新生兒起就會清潔口腔,長大一點則接受牙齒塗氟、窩溝封填、使用含氟牙膏及漱口水等,長到18歲連一顆蛀牙也沒有。 中華民國兒童牙科醫學會理事長李楊鈞強調,不管是母奶還是配方奶,含糖量都高,寶寶喝奶後若沒用紗布清齒槽,易使菌種孳生,當長出乳牙後,細菌量更是無牙時的10倍,齲齒機會飆升。一旦蛀牙範圍太大,仍是要接受根管治療、戴乳牙冠保護。 特別是孩子的第一照顧者也蛀牙,替寶寶吹涼食物、以口餵食或親吻臉頰時,細菌就會隨唾液入侵寶寶口腔,導致寶寶也跟著蛀牙。李楊鈞說,寶寶的第一照顧者通常是媽媽,可見媽媽擁有健康口腔很重要。 黃茂栓說,準媽媽在懷孕期間也會因荷爾蒙改變,成為易齲齒及牙周病體質,若牙齦發炎,菌血恐隨臍帶傳給胎兒,增加胎兒體重減輕或早產風險,呼籲女性懷孕期間定期接受口腔檢查,降低齲齒風險。(鄧桂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