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近30歲的陳姓男子,自國中時期開始,就有不斷重複洗手及洗澡的狀況,每次洗澡至少都要花兩小時以上的時間,也因為頻繁洗手造成手部破皮。至台灣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就診,診斷是「強迫症」。 他認為,到處都充滿細菌,即便是自己認定「乾淨」的物品,他也不斷用酒精消毒。這些狀況,讓陳男非常困擾,甚至無法工作,醫師王慧懿給予藥物及行為治療後,陳男目前已順利就業,強迫症狀況獲得控制。 王慧懿指出,研究發現,強迫症發病可能與遺傳相關;而患者的神經及內分泌系統功能紊亂,造成諸如5-羥色胺、多巴胺等神經遞質失衡,無法正常發揮其生理功能,都可能是強迫症致病因子。 據1980年美國國家心理衛生中心的估計,所有人口中,一生罹患強迫症的機率有2%,全台灣約有40到60萬左右的強迫症患者。強迫症沒有特定的好發族群,男女罹患率相當,發病年齡大部分在25歲以前,研究顯示成年的強迫症,有三分之一左右是在兒童期發病。 台北慈濟醫院指出,治療上以行為治療,如暴露療法、反應抑制療法 (exposure and responseprevention)為主,就是讓患者暴露在擔心、害怕的情境中,卻必須控制不做出強迫性行為,配合放鬆訓練,讓患者自己發現不做強迫性行為,也不會有不好的結果產生,漸漸就能不被強迫性的想法與行為牽制。 藥物治療方面,給患者抗焦慮及抗憂鬱藥物的治療,至少需持續服用一年以上,也可大大改善以上強迫的症狀。(中央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