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風吹就疼,要觀察發生時間點、疼痛位置與感覺區別,很可能是三叉神經痛。(記者劉惠敏/攝影) ●62歲陳姓婦人9年前出現臉頰疼痛症狀,最嚴重時只要一開口就飆淚,她花費大筆金錢治療,但病情未見好轉。最後在台灣大林慈濟醫院找副院長陳金城治療,發現她長年的疼痛,是因血管與三叉神經「相拍電」(台語,指短路、反常)所致,才以手術結束9年的折磨。 陳婦表示,她的右臉頰從9年前開始出現陣發性疼痛,原以為是睡眠不足、火氣大所致,但疼痛愈來愈嚴重,每隔5到10分鐘就會出現痠、抽、痛、刺等症狀,發作起來像有很多根針在刺臉頰。 她說,9年前剛發作時,她只要一疼痛就會癱軟倒地,曾連續20天無法吃、無法睡,體重足足掉了5公斤,讓她甚至想以自殺結束痛苦。 陳婦表示,後來她上網查詢及到醫院檢查,得知罹患的是三叉神經痛,於是開始四處求醫治療,前後9年共花費新台幣100多萬元(約3.3萬美元)治療,但病情始終不見好轉。 陳金城表示,三叉神經痛主要是小腦血管壓迫到三叉神經所致,好發年齡以50、60歲以上的長者居多,由於年紀大導致血管慢慢扭曲,進而影響到神經而產生刺痛感。 他說,三叉神經痛一般初步治療會先給予藥物,若疼痛無法解除,或出現暈眩等副作用時,就建議做介入性的顯微血管減壓、經皮神經燒灼、氣球壓迫、加馬刀等治療。(中央社) 強迫症診斷準則 據台灣精神醫學會「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DSM-5)」標準: 1、出現強迫思考、強迫行為或兩者兼具。所謂強迫思考,是指持續且反覆出現的一些想法、衝動或影像,或是企圖忽略或壓抑這樣的狀況,而試圖以一些其他的想法或行動來抵銷;強迫行為則指重複的行為(如:洗手、排序、檢查)或心智活動(如:祈禱、計數、重複、默念)。 2、經常性耗費時間在強迫思考或行為上(每天花超過1個小時的時間),或社交、職業以及其他重要領域功能減損。 3、無法歸因於某物質(例如:濫用的藥物、醫藥),或另一身體病況所產生的生理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