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70歲的老婦人長年是糖尿病、洗腎患者,先前才剛開完冠狀動脈的手術,最近常半夜起床上廁所,卻總感覺下肢無力,日前一如往常準備在夜裡如廁,雙腳癱軟直接摔在廁所內,緊急送醫雖然救回一命,卻造成骨折,加上下肢無力是下肢動脈阻塞所致,被迫要截肢才能好轉,老婦如今感嘆「未來恐怕無法陪著老伴一同散步了」,不過分別接受氣球擴張及周邊血管塗藥支架治療才免除截肢的風險。 台南安南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部長陳偉華說,台灣約有20到30萬名下肢動脈阻塞的患者,多數卻不自知,總要等到病入膏肓,下肢無力、跌倒骨折才會得知自己有下肢動脈阻塞的症狀。 陳偉華說,罹患下肢動脈阻塞的患者,多數都是三高患者,根據統計,糖尿病患者罹患下肢動脈阻塞風險是一般人的四倍數、高血壓及高血脂罹患風險為一到二倍、抽菸會使風險增加三倍。 洗腎患者 風險極高 陳偉華說,由於洗腎患者罹患風險極高,醫院每年皆會協助檢驗一次是否有罹患下肢動脈硬化,不過,檢查頻率仍不及病發速度,建議民眾最好能提高自我察覺的能力。 下肢動脈硬化一開始不會有任何感覺,特別是原先就是糖尿病患者,對於感覺更是相對不敏感,若是屬於高危險群的患者,平時走路走100到200公尺,雙腳就會劇烈疼痛即是警訊,嚴重者連躺著下肢都會感到疼痛、麻木,這時可以查看下肢溫度相對於體溫較低?膚色較蒼白?麻痛症狀是否每晚都發生?若是就得提高警覺,恐是下肢動脈硬化作祟。 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陳沂名說,下肢動脈阻塞是因為粥狀動脈硬化造成,因下肢動脈阻塞造成下肢動脈血管狹窄,讓血流無法傳送到足部,以致下肢缺氧;患者常會有下肢冰冷、腳麻的症狀,尤其是走路時會出現腿部疼痛,進而導致間歇性跛行症狀,走沒幾步路覺得腿部不適,休息後疼痛會緩解,故容易遭到忽略;不過隨著時間增長,疼痛症狀會加劇,休息也無法緩解疼痛。 走路運動 按時服藥 陳沂名說,下肢動脈阻塞好發於50歲到60以上歲的老年人,屬於一種老化現象,另外若為糖尿病患者,也會誘發下肢動脈阻塞的發生;若加上有高血壓、高血脂皆未控制得宜,或是有吸菸、肥胖、腎臟病及運動不足等危險因子。三高患者平時得定時運動,每天至少要走路一小時以上,才能促進血管增生,降低動脈血管硬化的機會,就醫後,必須準時服藥也得每天走路運動,防止動脈血管更加硬化。(陳雨鑫) 年長糖尿病患者,要小心下肢動脈阻塞。(泰國世界日報資料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