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泰國世界日報訊】乾癬不是單純的皮膚病,而是一種自體免疫所導致的慢性發炎疾病,患者容易併發乾癬性關節炎、糖尿病、憂鬱焦慮、心血管疾病、其他新陳代謝等相關症狀。乾癬通常以皮膚症狀最早出現,外觀可見明顯的紅色脫屑斑塊,好發部位包括手肘、膝蓋、頭皮等皮膚摩擦地方。 雖然乾癬也稱「癬」,卻跟一般灰指甲黴菌感染的甲癬不同,乾癬並非細菌或黴菌感染,而民眾遇到朋友罹患乾癬,不要害怕,「乾癬只會遺傳,不會傳染。」父母有一人罹患,子女罹患率10%;父母兩人罹患,子女罹病率高達50%。 一般好發年齡在20歲到30歲之間及50歲到60歲以上,環境也會造成疾病惡化。另外,雖然乾癬不會傳染,卻容易復發,患者即使擦藥、吃藥,也不見得能完全斷根。 病況不同 對症下藥 照光治療 最長可維持半年 ●台中榮民總醫院皮膚科、家庭醫學科邱乾善醫師表示,乾癬以「斑塊型」最常見,最常見的症狀是紅色斑塊、銀色屑屑;皮膚斑塊大於10個手掌以上屬中重度乾癬,小於10個是輕度。每個病患治療方法不同,輕度乾癬患者,可使用外用藥膏,例如局部類固醇、維他命A酸、維他命D、焦油製藥;中重度患者可加入口服、生物、照光治療。 照光治療是將紫外線光(UV)直接照射在皮膚上,平均一周要兩次,每次時間逐次延長,至少需持續3個月,照光劑量足夠就有療效出現,最長可維持6個月。 生物製劑 效果好副作用少 台北醫學大學雙和醫院皮膚科李婉若主任特別提醒,生物製劑對於乾癬治療的效果很好,且副作用少(呼吸道感染、類流感症狀、注射部位紅腫、發癢或出疹等),但患者施打時仍應避免被感染,尤其有B、C型肝炎或肺結核的人,更應每半年定期追蹤。 台灣柳營奇美醫院皮膚科林旻憲主任指出,相較於傳統藥物,生物製劑能直接抑制發炎反應,效果更為顯著。施打的頻率最短1周打2次、最長3個月打1次。 黃金三角 可長久配合治療 台灣高雄長庚皮膚科何宜承醫師表示,台灣約有10萬名乾癬患者。乾癬治療有如跑馬拉松,是追求長期穩定的治療,建議病友透過「黃金三角」:療效、安全性、方便性三大面向,與醫師討論並找到最適合自己且能長久配合的治療方式。 療效:包括紅腫、脫皮、脹痛、皮膚乾裂、發炎、搔癢等症狀紓解程度、改善生活品質、降低乾癬對生活的影響。 安全性:由醫師評估可能的副作用、並且定期監測內分泌、肝腎等功能。 方便性:治療的頻率可否讓您長期與醫師配合。 高危險群 積極治療 併發症多 平均壽命少7年 ●乾癬患者同時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族,其罹患急性心肌梗塞機率較一般人高3倍、高血壓2倍、糖尿病2倍、肥胖2倍、高血脂1.5倍、腦中風1倍,比起正常人增加50%死亡率,減少約5到7年壽命,因此積極治療十分重要。 另外,7.7%患者會合併乾癬性關節炎,關節會變形、會痛,但乾癬的關節痛不是走路很久的痛,是休息很久後的痛,患者通常會在起床時感覺手部僵硬,20分鐘後才恢復正常,或起床後下背、腳底疼痛。0.2%到0.5%嚴重乾癬患者還會身體肥胖、造成代謝症候群、腦中風、高血脂,患者一定要特別注意。 避免抓搔 從改變作息做起 台北榮總皮膚部皮膚診斷科陳志強主任說,皮膚症狀會越抓越嚴重,民眾想要皮膚好的第一原則就是要「把手綁起來」,避免搔抓。一旦乾癬發作,患者應從良好飲食及生活作息做起,徹底落實「體質調理計畫」,包括:睡眠充足、定期量血壓、適時紓壓、持續運動、保持適當體重、減少攝取高油鹽糖食物、不抽菸、節制飲酒。 此外,盡量避免誘發乾癬復發或加劇的行為,像是身體有傷口、感染、過度日曬、壓力大、肥胖、飲食失調等,透過良好生活習慣及持續治療,乾癬有機會成為歷史名詞,不再如影隨形。 別試偏方 控制比根治重要 「乾癬無法根治,但可以控制!」林旻憲說,乾癬千萬不要「補」!有乾癬症狀一定要找醫師、積極就醫,勿自行尋求偏方。」偏方多成分複雜且不標示清楚,並無法得知長期使用對身體的影響,還有加重乾癬症狀的風險。不要吃號稱可以增強免疫力的食物,以免補來補去補成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