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泰國世界日報訊】保健食品市場近年來十分熱絡,但藥師提醒,部分保健食品與藥物併用,恐危害健康。曾有一名糖尿病患的血糖控制不佳,換了藥物也沒效,後來發現他天天把人參粉摻入早餐吃,但人參會升血糖,才導致降血糖藥無法發揮作用,沒達到保健效果,還差點害了健康。 台灣藥師公會全聯會發言人沈采穎表示,衛福部曾做過調查,逾八成的老人有一種慢性病,有三種以上慢性病者則有五成,每天都要吞很多藥。雖然大部分病人知道中西藥不能併用,卻疏忽了保健食品。 台北振興醫院藥事管理科主任常宏傳說,民眾認為只吃一點保健食品,怎麼可能影響藥效,但每天吃健康食品,體內就有一定濃度,使藥效變差或變毒。另也有民眾誤認,藥物和保健食品錯開吃就沒差,但食藥分別經代謝後,就會存在血液中,二者遲早會「碰面」,不可能避開。 台北樂生療養院藥師劉康聖說,臨床常見病人提著大包小包袋子到醫院,一翻開就能發現裝滿各式中西藥及保健食品。但部分保健食品和藥物併用後,可能出現拮抗作用或毒性上升,以最夯的銀杏為例,因有改善大腦血管阻塞功能,若病人同時又吃阿斯匹靈等抗凝血劑,出血風險大增,一受傷恐血流不止。 沈采穎補充,紅麴有降血脂效果,但高血脂病人若併用降血脂藥,作用加成下,反增強藥物副作用,可能傷肝腎、出現茶色尿。常宏傳也說,習慣吃益生菌調整消化功能者,若因感冒服用抗生素,會抑制益生菌效果,若免疫力差且住加護病房者,吃益生菌則會增感染風險,「畢竟還是細菌啊!」 其實不只保健食品,連普通的泡麵、零食都可能影響藥效。常宏傳說,她曾遇過一名高血壓病人,血壓都控制不好,後來才發現他喜歡吃脆脆的乾泡麵,但把調味粉包全倒入,吃太鹹導致血壓上升,直到停吃泡麵,血壓才控制住,「這些都是意想不到的疏忽。」 沈采穎說,若是把中藥當食物吃,把保健食品當藥吃,用藥安全堪慮。況且藥效不彰,後遺症就是浪費更多健保資源。常宏傳表示,病人若覺得吃藥沒效,通常是停藥,而非影響藥效的其他食品或補品。 劉康聖呼籲,民眾就醫時一定要清楚交代是否有使用任何中西藥物及健康食品,不是不能吃,而是讓專業藥師評估吃法,才能真正保健康。(鄧桂芬) 保健食品與藥混搭,有可能沒達到保健效果,還危害健康。(圖:東方影像提供) 保健食品與藥物交互作用 人參+抗凝血劑 溶血、出血風險增加 人參+抗凝血劑 降血糖效果不明顯 銀杏+抗凝血劑 溶血、出血風險增加 銀杏+安眠鎮定劑 過度鎮靜增加昏迷風險 銀杏+降血壓藥 血壓上升 大蒜+抗凝血劑 溶血、出血風險增加 魚油+抗凝血劑 溶血、出血風險增加 蜂王孔+抗凝血劑 增加出血風險 紅麴+降血脂藥 藥物濃度上升提高肝損傷、肌肉痠痛、橫紋肌溶解、副作用風險 紅麴+抗黴菌藥 可能產生橫紋肌溶解 納豆酵素+抗凝血劑 出血風險增加 益生菌+抗生素 益生菌效果下降 資料來源/沈采穎、常宏傳、劉康聖、台灣食藥署 製表/鄧桂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