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泰國世界日報訊】68歲王姓婦女早年曾有痔瘡,覺得肛門濕黏有突出物,以為又是痔瘡,自行買藥塗抹未見效,反而更嚴重,甚至大便失禁,就診被檢出直腸脫垂。 王女被檢出直腸脫垂前,身體健康,也沒有慢性疾病,直到肛門濕黏,上完廁所或整理花圃後,摸到肛門有突出物,才知有異狀;王女接受腹腔鏡手術後,恢復狀況良好。 台南成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林劭潔指出,直腸脫垂就是直腸(全層)由肛門口脫垂而出,相當擾人,此病最早記載可追溯到西元前1000多年。 直腸脫垂好發於年紀大(多超過65歲)或很小(小於2歲)的族群,以女性為主,約是男性5至10倍,且有可能是風俗文化造成求診率不高。 直腸脫垂最常被提到的病因,包括骨盆底部肌肉及括約肌過度鬆弛、直腸腸套疊、直腸未正常固定於骨盆腔內,或腹內壓上升(長期咳嗽、便秘或肥胖等)。 林劭潔表示,直腸脫垂雖不致命,但常合併明顯的功能障礙,若不處理,可能有明顯大便失禁的症狀,或突出外露的腸段黏膜受損出血,甚至壞死。(中央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