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醫師林頌凱在受傷後,每個禮拜都會到醫院由物理治療師,協助進行姿勢調整、肌肉訓練等復健。(記者李京昇/攝影) 【泰國世界日報訊】小時候看奧運轉播,看見穿梭在國家代表隊旁的醫護人員,適時給予協助、照護,覺得很酷。中學時立志要當中華代表隊的隊醫,長大後如願以償,成為國手的專業照護人員。熱愛網球運動的我,年輕時卻忽略身體警訊,造成膝蓋軟骨磨損、頸椎長骨刺。 自恃年輕 膝痛也不在意 讀醫學系時開始打網球,加入網球校隊,每周至少3、4天到球場報到,每次上場超過4小時。當時只知道練球、把球打好,完全不懂保護身體。 不論練習或大小賽事,我都非常認真,直到30歲,身體開始反撲。某天突然覺得膝蓋不適,檢查發現左腳膝蓋軟骨破損,只要稍微動一下,膝蓋立刻腫起來,當時自恃年輕,不舒服時吃止痛藥、抽膿水和打類固醇,繼續打球。 一年多來反覆打球、疼痛、吃藥、打類固醇,旁人勸說也不以為意。但漸漸發現即使打類固醇,也無法壓制疼痛感,有時候痛到無法入眠,或蹲下去就站不起來,甚至上個廁所,都要雙手抓住廁所牆壁,才能勉強如廁。 後來去看診,醫師建議做關節鏡手術,但我不想動手術,決定從根本做起。 姿勢不良 頸椎間盤突出 膝蓋軟骨破損,多半是肌力不足,只要訓練大腿,膝蓋也會強健,我開始騎腳踏車、做肌力訓練,現在情況慢慢好轉,平常走路或打球有任何不適,就停下來休息,受傷後我深深感到人是有極限的。 不僅膝蓋出毛病,因為長期駝背、姿勢不良,不自覺脖子往前傾,看診時慣性面向左側跟患者對談,5年前某天驚覺左手麻痛睡不著覺,做核磁共振檢查,發現頸椎椎間盤突出。 醫師建議開刀,但頸椎開刀非同小可,我仍舊堅持不動刀,去年7月在醫院進行運動訓練,透過挪威紅繩懸吊訓練身體。 在台灣壢新醫院物理治療師林振綱的帶領下,矯正動作、肌肉強化,強健核心肌群,每周一早上固定安排訓練課程,慢慢地姿勢正確也不駝背,雖然不能根治頸椎問題,但疼痛情況漸漸改善,不再惡化。 身體受傷 復健優於手術 治療師跟我說,很多患者都跟我一樣,平常上班看診、打電腦、批公文,只做靜態活動,到了假日變成「假日運動員」,一瞬間做出超乎平常120%的運動強度,身體自然無法負荷。而我平時雖做訓練計畫但仍受傷,更不用說少有運動、突然間大量運動的人,身體一定出問題。 身體沒有做好準備、運動過度強烈或姿勢錯誤、身體素質不足,如肌力不夠、柔軟度不足等,就會造成運動傷害,即便是訓練多年的選手,如果忽略暖身動作等細節,也可能受傷。 身體的神經、關節與肌肉都有記憶功能,我習慣頭往前傾,錯誤姿勢一再反覆,連帶頸椎受影響,造成肌肉緊繃,長久下來會有退化性關節炎、骨刺、椎間盤突出等問題,壓迫到神經導致疼痛。 現在膝蓋、頸椎仍有不適,但疼痛是身體的保護機制,一般人對於痛的認知有錯,覺得痛不好,習慣像我年輕時只要痛,就不斷吃藥打針、打類固醇,長久下來反而造成骨質流失、韌帶變得脆弱,治標不治本。 因為自己身體出狀況,我認為快的方式(立刻解除疼痛感)並不是最好,而且95%以上的疼痛,都不需手術就能治療。也因經歷疼痛,現在到我門診的患者,幾乎少有吃止痛消炎藥或打類固醇,只要身體回到正確姿勢,讓神經、肌肉運作正常,很多問題都會改善。 (台灣桃園壢新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林頌凱/口述,李京昇/整理) 林頌凱。(圖:林頌凱醫師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