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老人退休之後,心理容易產生一種失落感。(泰國世界日報資料照片) 【泰國世界日報訊】多數人60歲左右退休後,對無所事事很不習慣,甚至出現空虛、寂寞、受冷落等退休綜合症。中國廣東省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劉中霖說,在職時擔任要職或很拚的人,退休後較容易出現退休綜合症,因此身邊人和子女應給予多點理解與關愛。 1.失落感 老年人由於職位變化,心理上容易產生失落感,從而表現出兩種情緒:一種是沉默寡語、表情淡漠、情緒低落,凡事無動於衷;一種是急躁易怒,對周圍事看不慣,常為一點小事發脾氣。 出現這種情緒有客觀原因,即社會角色的改變。退休的老人,往往不能一下子適應新的生活規律,而且因為離開了熱愛工作,失去了那個角色的生活模式和自己對別人以及別人對自己的期待。 劉中霖說,退休後,老年人的主要活動從工作轉向家庭,社會關係和生活環境較之以前顯得陌生,加上子女離巢,過去那種熱情、熱鬧的氛圍一去不復返,新的生活規律往往又不能很快適應,被冷落的感受便會油然而生。 2.孤獨感 孤獨感是老年期較常見的種消極情緒,嚴重的孤獨感會導致人格變態,甚至影響壽命;而單身老人或子女遠離的空巢老人,家庭孤獨感更容易出現,症狀也更重。 劉中霖分析,老人退休後由於體力漸衰或因病痛導致行動不便,與親朋好友的來往頻率下降,信息交流不暢,因此容易產生孤獨感。主觀方面,老年人具有既定的人際交往模式,不易結交新朋友,從而引發封閉性的心理狀態。如果不幸喪偶,則更感到寂寞孤單。 曾有一位喪偶老人描述自己的生活狀態:「整天沒個說話的人,像個不會說話的啞巴,每天寂靜得連根針掉下來都聽得著。」這種人際交往的改變,是老年孤獨感產生的主要原因。 3.自卑感 當一個人的價值不如他人時,就會產生自卑感,由於退休,老年人原有的社會地位發生了改變,進而容易產生「自己已經沒用了」的強烈自卑感,尤其是一些原來位高權重、以工作為生活唯一樂趣的領導。儘管他們年歲日增,但仍常常自覺經驗豐富、才能不凡,退休後卻有「英雄無用武之地」慨嘆,誤以為自身價值不復存在,這種自卑感一旦形成,老年人就容易表現出焦慮。 劉中霖認為,有些老年人事業心很強,尤其是在單位習慣發號施令的老人,一旦退下來,容易對子女工作、婚姻、生活橫加干涉,與子女發生矛盾;還有一些老年人驟然從忙碌的工作崗位退下來,門前冷落車馬稀,會很不習慣,從而產生自卑感和無用感。 4.抑鬱感 由於失落、孤獨、自卑、疑慮的情緒會對老年人的心理產生負面的影響,而且老年人在現實生活中容易受挫折,不順心之事時有發生,若再遇到家庭出現矛盾和糾紛,子女在升學、就業、婚姻等方面有困難自己又無法解決,身體又日趨衰落,疾病纏身而整天跑醫院,許多老人就會變得長吁短嘆、煩躁不安、情緒低落或者鬱鬱寡歡。這些都是抑鬱的表現。 一項研究發現,老年期抑鬱症的患病率為8.1%~25%。 5.恐懼感 隨著身體的老化,退休後的老年人常常會變得害怕生病。他們一方面是擔心生病後自己生活難以自理,給家人和晚輩帶來麻煩,變成家庭的累贅;另一方面,老年人一旦生病,特別是重病,似乎就感覺離死神不遠了。因此,老年人面對疾病和死亡通常會產生恐懼感。有的是怕看醫生,還有的是一點小毛病就小題大作,過於擔心。(羊城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