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泰國世界日報訊】不同於其他妙齡女子隨身必備化妝包,20多歲小櫻每次與朋友相約聚餐,總必須帶上一片成人紙尿褲與一套換洗衣褲。她常常一餐飯的時間就得跑三、四次廁所,一次與朋友的飯局中,因狀況嚴重,連備用的換洗衣褲也染髒。擔心朋友眼光不敢說出實情的她,只好倉皇離席。 就讀幼保系的美美在即將畢業之際,卻因嚴重腹瀉症狀被迫休學。注重形象的她不敢向旁人透露病情,但頻繁的如廁需求卻讓她在職場上屢屢受到誤解,每份工作都無法持久,年換三份工作不僅讓她成為他人眼中的「草莓族」,也重挫她繼續求職的自信心。 免疫失靈 人生拉不停 小櫻和美美都是「慢腸炎」患者。腸炎也有快慢之分?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翁昭旼表示,腸道免疫系統過度反應與錯誤識別,導致腸道過度及持續性的免疫發炎反應,可分為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症兩種,稱為「發炎性腸道疾病」,因屬慢性、漸進式發炎潰瘍,且疾病漫長、無法根治,病人須長期與疾病抗戰,為強化民眾記憶,泛稱「慢」腸炎。 而因吃壞肚子或病毒感染而導致腸胃炎,多半屬急性症狀,會出現腹瀉、嘔吐,也可能會有頭痛、發燒、腹部痙攣、胃痛、惡心、肌肉痠痛等症狀,病程取決於患者個人免疫狀況及感染病毒而不同,但通常不會太久可能短短數天或超過一周,所以稱為「快」腸炎。 好發年齡 10到40歲者 慢腸炎主要症狀是持續腹痛、腹瀉、血便、體重減輕、發燒等,且腹瀉時糞便帶血或黏液,疼痛、腹瀉症狀持續超過三周,也會出現急便感,但是卻無法解便或感覺解不乾淨,一年內體重可能減輕10%以上。 翁昭旼指出,有別於大多數慢性疾病普遍發生於高齡長者,慢腸炎卻好發於10歲至40歲青壯族群,尤其是成長於社經地位較高家庭的孩童,較容易出現症狀,可能是因從小生長環境「太乾淨」,導致免疫系統不夠成熟,容易發病。 由於免疫機制失靈導致腸道長期發炎、腹痛不停歇,患者除須忍受生理不適,也會使生活受到困擾,包括社交、求職、戀愛等,都大受影響,打亂患者的青春人生。 很難根治 嚴重恐癌變 翁昭旼表示,慢腸炎發病初期症狀容易與腸道感染(如結核菌感染)、機能性腸胃障礙(如腸躁症)混淆,造成患者對疾病的輕忽,除了長期腹痛、腹瀉的外顯症狀,還會因為反覆發炎產生膿瘍、腸道纖維化甚至腸穿孔、癌症病變等,因此除觀察症狀及病程,還須透過影像檢查如電腦斷層掃描、磁振照影,才能確診。 「慢腸炎很難根治!」高雄巿立大同醫院副院長吳登強表示,慢腸炎雖然無法根治,但早期發現、正確治療,將有效控制腸道發炎。目前臨床上運用的治療方式可分抗發炎藥物、類固醇、免疫調節藥物、生物製劑等四大類,若早期發現,只需靠抗發炎藥物及類固醇控制,若發現時已為中重度,則需靠生物製劑抑制病情惡化。(劉嘉韻) 反而開始攻擊自己人 慢腸炎主要症狀是持續腹痛、腹瀉、血便、體重減輕、發燒。(取材自YouTube) 「慢腸炎」疾病患者頻拉肚子,屬慢性、漸進式發炎潰瘍,且疾病漫長、無法根治。(泰國世界日報資料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