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泰國世界日報訊】身上腫塊可別輕忽!53歲男子兩年前發現右臉顴骨處出現小腫塊,不痛不癢,沒有多想。他近幾個月發現,腫塊長大到1.2公分,下方又多了一顆0.3公分小腫塊,就醫切片檢驗,確診為皮膚淋巴癌。 台北書田診所整形美容科主任醫師黃季怡說,皮膚淋巴癌是指癌化的淋巴細胞出現在皮膚上,分別有原發性淋巴癌及次發性淋巴癌,表現像變色龍,可能是腫塊、斑疹、斑塊、腫瘤或丘疹等,初期不一定疼痛,因此常被民眾誤以為是慢性皮膚炎或慢性濕疹。 但病情嚴重者,病灶可能流湯流水,預後不佳。黃季怡說,皮膚淋巴癌危險群包括50歲以上民眾、過度勞累、免疫功能不佳或曾接受器官移植者,盛行率不到1%。皮膚是能看得到的器官,當發現異常應盡快就醫,治療以手術切除、紫外線照光、局部藥物治療及化療為主。 台北榮民總醫院皮膚科主任陳志強曾收治一名50多歲患者,起初也以為是濕疹,沒想到疹子愈來愈大,就醫確診為皮膚淋巴癌。 陳志強說,治療皮膚淋巴癌,最重要的是早期發現治療,可惜民眾難以自我察覺,過去也有組織學研究,將濕疹部位切片檢查一切正常,一年後再切片就已癌化,可見病程進展緩慢。所以,當皮膚病久治不癒,怎麼擦藥都不會好,醫師及民眾都要提高警覺,考慮接受切片檢查,更不能亂買藥來擦。 (鄧桂芬) ABCDE檢測法 自我早期發現 發現皮膚不對稱性(Asymmetry) 邊緣不平滑(Border) 顏色不均勻(Color) 直徑超過0.6公分(Diameter) 數周到數月快速隆起(Elevation) 發現以上症狀,應早就醫。 皮膚淋巴癌危險群多是年紀半百民眾,為免病灶與斑搞混,可用ABCDE自我檢測法判斷。(記者鄧桂芬/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