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泰國世界日報訊】今年高齡85歲的陳媽媽,10年前開始照顧當時80歲,因糖尿病、巴金森氏症和憂鬱症逐漸失能的丈夫。近3年丈夫幾近失能,陳媽媽扶不起臥床的丈夫、苦勸他吃飯也不聽話,費心照顧卻毫無成就感,她的情緒開始變得不耐煩,曾對子女說:「我真的不想活了!」後來與丈夫一同到精神科就診,服藥治療。 台北台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任許正典指出,台灣有20%的長輩有身心症,出現心理、精神老化等相關症狀,卻僅有3%就診;有就診的長輩中,超過60%就醫時有照顧者陪同,但有20%的照顧者也有身心困擾和症狀。 許正典說,照顧者身心症的症狀包含睡眠障礙、缺乏耐心、情緒起伏大且注意力不集中等,會陷入與被照顧者的情感糾結中,甚至出現來自照顧上的愧疚感,產生自我傷害或害怕照顧時無人可接手,認為只有自己能照顧好長輩,於是有人出現殺害長輩、再自我傷害念頭。 許正典說,減緩照顧者壓力,必須學會「放手」,別將重擔全部扛下,應尋求其他家人或資源的協助,且不要在意鄰居、家人或朋友的指責,在照顧的同時也要顧好自己、量力而為。 他也建議照顧者,照顧長輩不能用「看守」的方式,應學會讓長輩維持身體自主,如料理三餐、上街購物等與經濟、心智上的自主,維持長輩的自我價值和自尊,練習多傾聽長輩想法、多多溝通且配合長輩賣力演出,讓長輩感受到,照顧者與自己是同一國的,老人家比較聽得進去。(黃安琪) 照顧者要減緩壓力,別將重擔全部扛下。(泰國世界日報資料照片) 照顧者重點筆記 ●練習傾聽、溝通與尊重 ●保持身心健康別被拖下水 ●順應長輩脾氣互動,降低心防 ●鼓勵長輩記憶與回憶 ●照顧者量力而為,懂得知所進退 ●善用適當輔具,有助長輩活動安全 ●勿用「看守」方式照顧長輩 ●維持長輩的身體、經濟與心智自主 ●勿過度聽進鄰居、親友意見,徒增壓力 資料來源/許正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