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泰國世界日報訊】治療憂鬱症,不妨也考量體質,中西並用。「憂鬱症治療效果不差,體質可能是因素之一。」台北三軍總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黃怡嘉研究70餘名精神科門診與住院患者,發現台灣較高比率的憂鬱患者體質為氣虛、血虛、痰濕,影響治療成效。 一名更年期的女性情緒低落、難以入眠,確診為憂鬱症,服用抗憂鬱劑病情穩定,卻因便祕腹脹更為煩躁,經過中西醫合併治療,調整血虛化熱等症狀,身心狀況獲得改善。 壓力累積 影響肝氣 黃怡嘉指出,以中醫觀點來看,憂鬱起因於壓力事件與情緒改變,導致氣積鬱滯,首先影響肝氣,接著影響全身氣血生成與分布,演變成全身性氣血兩虛、陽虛及陰虛,時間拉長將致使全身性氣滯、血瘀、痰濕,自律神經調控失常、活力減弱、靈活度下降、腸胃蠕動慢、胃口差,進而產生焦躁、口苦、糞便乾、睡不好等化火症狀。 黃怡嘉表示,西藥治療能緩解急性症狀,抗憂鬱劑有助於改善氣滯,若能同時針對不同體質給予個別化的中藥調理,預期能提升治療效果。 保持運動 調養血氣 黃怡嘉說,若憂鬱症狀輕微,建議進行緩和運動來調養氣血,散步、游泳、太極拳都不錯。若憂鬱症狀嚴重,治療效果不佳或有難以緩解的副作用,可能與體質有關,可考慮透過中醫,調養身體。 (羅真) 憂鬱症常伴隨胃口差、活力減弱、睡不好等症狀。(Getty Imag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