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泰國世界日報訊】動不動拉肚子,問題可能比你想得嚴重。家住澎湖的女大生從國、高中時期就有腹瀉的老毛病,上課時常因突如其來的便意,舉手後衝往廁所,場面尷尬;就讀大學後,情況更嚴重,除了腹瀉,還合併出血、左腹疼痛與發燒,最後飛到台灣就醫,才確診「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 UC)。 由於當時可供治療的藥物有限,儘管確診後用藥,病情卻反覆發作,疾病嚴重時,一天須跑十幾次廁所,有時還須搭機返台後送急救。連在飛機上,她都得坐離廁所最近的座位,以免來不及,大在褲子上。 台灣三軍總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黃天祐表示,潰瘍性結腸炎成因大腸表面黏膜長期瀰漫性發炎,病情時好時壞,初期症狀為腹瀉,大部分患者以為是吃壞肚子,不會主動就醫。 黃天佑表示,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不易確診,幾乎都在一、兩年後,因為症狀越來越明顯,合併血便、左腹疼痛、發燒,進一步檢查後才會診斷出病症。但許多患者因長期飽受腹瀉之苦,經常與馬桶為伍,擔心外出時找不到廁所,不敢出門,嚴重影響了人際關係。 黃天佑指出,相較潰瘍性結腸炎,同屬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的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 CD)更難確診,患者平均需五到六年才知道自己真正罹患何種疾病,期間到處就醫,換許多科別。 傳統藥物治療僅能症狀控制,但因反覆發作,部分大腸潰爛、失去功能,必須截除。(李樹人) 動不動腹瀉,問題可能比你想得嚴重。(泰國世界日報資料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