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泰國世界日報訊】50歲的雲先生20年來無法久站、久坐和行走,多次求診被診斷為類坐骨神經痛,原以為進行脊椎手術會好轉,沒想到症狀毫無改善,臀部疼痛加劇,再就醫才發現疼痛是來自「骶髂關節」而非腰椎,接受骶髂關節融合術後才痊癒,盼20年才解決疼痛病灶。 台灣脊椎微創醫學會理事長、為恭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王超然表示,骶髂關節位於脊椎與骨盆交接處,屬於垂直型關節,以韌帶穩定住,是人體中最大關節。但在臨床統計五成長期下背疼痛的患者中,其中八成屬於脊椎疼痛、兩成為骶髂關節疼痛,後者因盛行率低且診斷較複雜,常被誤判為脊椎問題或梨狀肌症候群久治不癒。 值得注意的是,王超然指出,尤其誤診為脊椎問題,進行腰椎固定融合手術後,再精準的腰椎手術也無法「術」到病除,頂多僅能改善腳麻症狀。據統計,脊椎手術完後骶髂關節炎是佔腰椎手術失敗症候群的四成五,會加重術後骶髂關節作為替代部分脊椎功能後,反而加重骶髂關節負荷,術後病人更痛苦。 而較易產生骶髂關節疼痛,引起下背痛的高風險族群,王超然表示,不僅是曾執行過腰椎手術的患者,若曾跌坐在地後,引發長期的臀部疼痛、無法行走或孕婦懷孕後產生下背痛問題長達三個月以上,建議至脊椎專科就醫。 王超然說,由於骶髂關節疼痛的問題,常會連帶影響到腰椎活動產生下背痛,經常難區別是腰椎問題或骶髂關節惹禍,在確診後,會先針對支配骶髂關節的感卓神經進行燒灼手術,又再度復發才會進行骶髂關節融合術。(黃安琪) 醫師指出,五成長期下背疼痛的患者中,其中八成屬於脊椎疼痛、兩成為骶髂關節疼痛。(記者黃安琪/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