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心血管疾病多數是吃出來的。」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說,心血管疾病患者愈來愈多,也日趨年輕,平時不痛不癢,往往出現症狀時,常已經心肌梗塞。 黃群耀說,根據統計,四到五成的心肌梗塞患者,發生疾病前,從未看過醫師,也沒有被診斷出有任何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 多是吃出來的 若沒有警覺,心血管疾病往往殺人於無形。王宗道表示,血管受損受到五大危險因子影響,分別為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高熱量、老菸槍。其中高血壓最傷血管,血管長期處於高壓、緊繃狀態,又加上膽固醇、血糖過高,血管脆化程度會更快。 其餘四大危險因子都與飲食、生活習慣有關,高血糖主要與過度食用澱粉有關,高膽固醇多是油脂攝取量過多所致。王宗道表示,根據研究,平時若是常吃飽和脂肪酸的油脂,如豬油、椰子油等,只要兩個月就會出現動脈硬化,建議多吃不飽和脂肪酸油脂,如橄欖油、苦茶油等。 疾病年輕化 與尼古丁有關 心血管疾病年輕化與「老菸槍」關係密不可分,菸中的尼古丁讓血管緊繃,與高血壓原理相同,加速血管硬化。但只要戒菸約一個月,血管緊繃的情形就會減緩;如果想明確的降低致死機率,至少要戒菸兩年以上,才會出現顯著差異。 黃群耀表示,過去建議55歲以上的女性及45歲以上的男性,應針對心血管定期檢查,但隨著近年飲食西化,改為建議滿40歲以上的男女,就應考慮定期檢查。 此外,王宗道表示,一般民眾除了要避免血管硬化,若已發生過心肌梗塞、小中風、中風並裝上支架的患者,更要注意不要再發生第二次血管阻塞或破裂,很多患者都以為裝了支架,血管阻塞情形就能完全解決,不吃藥也不運動。他提醒,血管硬化是全身性的疾病,發生在腦部造成腦中風,在心臟造成心肌梗塞,若未解決血管狹窄、粥狀動脈等問題,心血管疾病隨時都會帶著死神上門。 (陳雨鑫) 年僅25歲的小皓(化名),年初突然一陣胸悶暈厥在地,送醫急救確診為心肌梗塞,通往心臟的兩條血管全被塞住。收治小皓的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黃群耀說,小皓身高175公分卻重達120公斤,BMI值逼近40,緊急裝上心臟支架才撿回一命。類似小皓的案例,近年層出不窮。 心血管疾病往往殺人於無形。(泰國世界日報資料照片) 血管健康檢測 有沒有辦法檢測血管健康?現行的檢測方式可提醒患者是否有心血管疾病風險,或證實是否罹患心血管疾病,主要可以透過五種方法。 1.脈波傳播連率(簡稱PWV,Pulse Wave Velocity) 屬物理性檢查,測量手、腳脈波,若血管硬化,脈波傳播速度快,正常來說,一秒的脈波應在10米內,超過10米以上,就有硬化風險。 2.踝臂指數(簡稱ABI,Ankle Brachial Index) 在腳踝以及手臂處量測血壓,以收縮壓為計算數值,計算公式為「手臂收縮壓數值」(兩手臂取其中最高的數值)除以「左腳或右腳踝收縮壓數值」。介於0.9到1.3屬正常;小於0.9,血管則可能有阻塞情形;若是大於1.3,1.4到1.5之間顯示血管硬化。 3.頸部超音波 可檢查血管內皮厚度得知血液流速,了解是否有動脈硬化。 4.腹部超音波 同樣也能顯示主動脈有無硬化 5.心臟電腦斷層、磁振造影 可早期發現血管是否鈣化。 心血管疾病患者愈來愈多,也日趨年輕,應定期追蹤血壓。(泰國世界日報系資料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