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泰國世界日報訊】國際SCI期刊研究追蹤近3000位認知健康的長者,調查後發現,只要短短10次的認知訓練,就可預存7年的腦力,足夠對抗失智。 「科學研究告訴你:這樣動,不失智」一書中收錄身動、腦動、互動共90招預防失智方法,每篇都經國際SCI期刊研究證實,確實有效預防失智。 辦公室常見的一起團購,為何能預防失智?台灣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分享,人在說話的時候,大腦各部位全面活化,前腦要動,才知道要講什麼;運動皮質區要動,才會有聲音出來;聽覺皮質要動,前額葉皮質才知道有沒有詞不達意;視覺皮質要動,才會將對方的表情送給掌管情緒的邊緣系統。她鼓勵民眾多與人互動,增加社會參與,有效刺激大腦細胞。 運動即良藥 刺激腦力發展 台北長庚醫院復健科住院醫師王思恒演講時也提到,醫界近來掀起一股「運動即良藥」風潮,希望體適能被納入醫師處方的一部分。研究證實,有運動習慣的中老年人,大腦質量比沒有運動習慣的人更佳。走路是最簡單的運動方式,每天走10個街區(Block)的人,9年後的大腦體積不僅沒有萎縮,認知功能更強。 台灣桃園長庚醫院名譽院長黃美涓在「科學研究告訴你:這樣動,不失智」中提及,需要傳接球的運動如網球、乒乓球等,能透過手眼協調訓練,促進腦部認知功能,雖然當中機轉不明,據信是因為協調性活動需要大腦的視覺、空間、動作的多工整合,特別刺激腦力發展。 失智前20年 腦就開始改變 書中並介紹大腦「鷹架理論」,台灣大學醫學院職能治療系助理教授毛慧芬解釋,通常在罹患失智症前20年,人的大腦已開始改變,趁年輕時多動腦,猶如在大腦外加上鷹架,強化結構。 腦部影像研究也證實,多進行認知訓練,可增加腦血流量及神經連結。文獻更發現,沒有閱報習慣的人比有閱讀習慣的人,罹患失智症風險多出9.6倍。 (蔡佳安、張益華) 資料來源:「科學研究告訴你:這樣動,不失智」 美編吳岱穎╱製表 走路是最簡單的運動方式。(泰國世界日報資料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