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圖2) 【泰國世界日報訊】一位64歲屏東男性坐著輪椅進入診間,主訴左膝蓋後側疼痛,一踩就痛會軟腳,右肩亦疼痛,到處看不好,甚至到台北醫院求診,做了膝核磁共振,只說稍微退化。 檢查病患左膝後側痛點為坐骨神經分枝,再按壓左側臀部坐骨神經路徑及右肩臂神經叢皆有劇烈壓痛,再根據病患過去在醫院就診紀錄有下背痛、左右肩輪流痛、坐骨神經痛,腰椎核磁共振(圖一)顯示腰椎第三、四及四、五節稍有神經壓迫,而頸椎X光片(圖二)顯示嚴重退化,告知病患疼痛應是神經於脊椎內某處有壓迫病變導致舉步艱難。 建議病患以「頸椎硬脊膜外腔注射」測試可得知病灶位置,因為核磁共振的圖像只能顯示是否有靜態的神經壓迫,無法得知疼痛的神經到底在何處受壓迫,於是病患接受「頸椎硬脊膜外腔注射」,經由藥物測試病患可下床自行走動,最後再給予小劑量類固醇以完成治療。 人體幾乎所有周邊神經皆須通過頸椎,頸椎退化壓迫神經可造成全身任何部位的疼痛、僵硬、麻甚至無力。 對於疼痛治療,將藥物直接送入病灶的標靶療法,可減少全身性副作用及減輕肝腎負擔,如果脊椎有病變,「硬脊膜外腔注射」就是標靶治療,是唯一可將藥物置入脊椎內病灶的治療方式,快速有效,在國外已使用65年。也是避免脊椎手術失敗的最後防線。根據美國保險公司統計,脊椎手術後74%無法回復正常工作和生活,10%可能終身殘廢。最後,預防甚於治療,提供保護脊椎,減少脊椎受力的六個方法: 1.減重。 2.枕頭不要睡太高,勿躺在床上或沙發看書、滑手機。 3.避免長時間相同姿勢、重複的動作。 4.肌肉均衡的運動如學校早操、拉筋。 5.護腰(腰椎支撐帶)--脊長肌由腰骨盆延脊椎而上至頸椎,其功能為豎立脊椎,減少這肌肉群的緊繃就減少頸椎受壓。 6.按摩「激痛點」。 (彭之祥/衛福部屏東醫院疼痛科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