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胃位移至胸腔 僅開5個小洞 手術成功 【泰國世界日報訊】台灣宜蘭縣五結鄉60歲林婦近半年胸悶、氣喘、食慾不佳,遍尋各醫院都找不出病因,到羅東聖母醫院才知罹患「橫膈膜疝氣」,外科醫師吳瑞騰利用新引進的腹腔鏡技術治療,術後不只症狀改善,更驚喜的是,新技術只留下五個小洞,不見長疤痕,林婦特地委託護理人員獻花感謝。 婦胸悶、氣喘 病因一度成謎 林婦近半年來屢覺「氣血不順」,起初胸悶喘不過氣,後來只要進食就會不適,但沒有明顯咳嗽、發燒,讓她不明所以,她跑遍心臟內科、胸腔科,甚至還安排胃鏡檢查,每天的藥卻愈吃愈多,醫生說法眾說紛紜,卻始終未見改善。 後來她來到羅東聖母醫院,接受電腦斷層掃描後,外科醫師吳瑞騰告知她患橫膈膜疝氣,換言之,就是分開胸腔及腹腔的橫膈膜有裂孔,導致在腹腔的器官,經由橫膈膜的食道裂孔,上移至胸腔內,進而擠壓心臟肺臟,也導致嚴重的胃食道逆流。 年輕醫師吳瑞騰曾在醫學中心接受完整外科訓練,儘管才到聖母服務八個月,卻能做出細緻的外科手術,他建議林婦接受腹腔鏡裂孔修補手術和胃底部摺疊手術,林婦手術後不到一周就出院,半個月後便能照常飲食,胸悶不適也明顯改善。 橫膈膜疝氣 病例罕見 吳瑞騰說,橫膈膜疝氣病例罕見,每年全台僅一至二例,通常因意外導致,少數則為天生;傳統手術會將上腹切開修補裂孔,開刀都會留下長長一道疤痕,但透過腹腔鏡技術,在每個開口插入各式套管裝置,各項特製的器械和腹腔鏡影像鏡頭通過套管進到腹腔中進行手術操作,身上僅會出現五個不到一公分的小洞。 聖母醫院外科醫療副院長賴明坤說,外科最大的進步就是「微創」,以小傷口達到與大傷口一樣的手術成果,有助疼痛減輕、術後恢復。吳瑞騰以新技術成功治療橫膈末疝氣外,也成功切除另一名患者的肝腫瘤,外科手術已達醫療中心等級,是宜蘭首例。(張芮瑜) 胸悶、氣喘、食慾不佳,有可能罹患了「橫膈膜疝氣」。(泰國世界日報資料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