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男大生確診為心房顫動 中風機會增3到4倍 ●20歲男大生最近覺得心頭「小鹿亂撞」,且頻率增加,就醫確診是心房顫動,接受電燒手術後改善許多。醫師表示,心房顫動常發生在老人,但年輕人也可能發生,若輕忽不治療,未來中風機會是一般人3到4倍。 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趙子凡表示,心房顫動是心臟肌肉的「電路系統」訊號異常,電流混亂通過心臟,就會引發不規則心跳,常見症狀就是「心慌慌」,或頭暈、胸悶、喘等。 好發65歲以上長者 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心臟內科教授溫明賢表示,心房顫動是多因子造成,若患者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症等,發生機會更高,尤其好發65歲以上長者,盛行率約4%,每增長10歲發生率就更高,以女性居多。 溫明賢說,心房顫動對心臟而言,就像開車遇到「頓一下、頓一下」的狀況,當心跳忽快忽慢,血液可能循環得太慢或停滯,就可能凝固成血塊,當血塊順著血管流到腦部血管,就很可能造成堵塞,演變為腦中風。 三分之一以上患者沒症狀 趙子凡指出,心房顫動者比一般人的中風機會高3到4倍,可接受抗凝血藥物治療,新的口服抗凝血藥約可降低6成中風機會。心房顫動應及早發現治療,心電圖檢查雖可初步發現,但病程有輕有重,約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的患者無症狀。 戒菸限酒 有助預防 溫明賢也說,除非病人剛好接受健康檢查,且檢查項目中有心電圖,又剛好在檢查時症狀發作,才可能發現心房顫動,否則多數人有病不自知。 趙子凡表示,血壓計與脈搏偵測雖無法取代醫療心電圖,但是數據變化是一項警訊。治療上,抗凝血藥物可以預防併發症,但是年輕人可以考慮接受電燒術,其效果比老年人優,建議應與醫師討論最適合的治療策略。 趙子凡建議,平時沒事就可以摸摸自己的脈搏,當每天摸,一出現異樣心跳或速度,很快就能警覺。抽菸、飲酒過量均是心房顫動危險因子,戒菸限酒也有助預防。 (鄧桂芬) 心房顫動常發生在老年人,但也有年輕人病例。(泰國世界日報資料照片) 心房顫動致中風 阿斯匹靈 預防效果有限 ●千萬別輕忽偶爾發生的心房顫動,因為它是引發中風的可怕殺手,連醫生也難以倖免!台北新光醫院神經科科主任連立明表示,曾收治一位年約60歲的醫師,偶爾有心房顫動的症狀,但並沒有特別在意,沒想到突然中風,不僅手腳功能受損也失去語言能力,原本熱愛打高爾夫球的他,再也無法在球場上揮杆,令人感慨。 連立明說明,心房顫動是因為「心臟亂跳」後形成血栓,血栓剝落後順著血管到腦部阻塞,造成「缺血性腦中風」。心房顫動引發中風機率比常人高15倍,由於症狀不明顯,75%以上患者不會感覺到任何症狀,該名醫師就因為心房顫動的症狀有時出現,有時沒有,僅服用阿斯匹靈控制,可惜的是,阿斯匹靈已被證實在預防心房顫動引起的中風上效果有限! 心房顫動雖是中風的「隱形炸彈」,連立明提醒若是按照醫囑規律服用抗凝血劑,其實是可以預防的!尤其年紀大的長者或合併患有三高的心房顫動患者更應乖乖遵循醫囑,而目前醫界多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血劑來預防心房顫動引發的中風。 連立明提醒,心房顫動患者一旦中風後果都相當嚴重,死亡率也高,務必妥善預防,以免發生遺憾。(李樹人) 靠去顫器救命 心律不整險猝死 ●一名熱愛跑步的年輕人自認身體健康,卻在某次慢跑時,四肢發麻、頭昏目眩,就醫確診是「致心律不整之右心室心肌病變」。他依醫師建議,裝設植入式心臟去顫器,沒想到才剛裝完,某天搭車時發作,幸靠去顫器為他緊急電擊4次,讓他送醫後能撿回一命。 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溫明賢表示,心律不整是指心臟跳動過快、過慢或不規律,導致心臟打出來的血量不平均,不是過多就是過少,會讓人覺得頭暈目眩,甚至會使人短暫暈厥。因是先天性造成,無法預防,但有家族史者應提高警覺。 台北榮總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趙子凡說,心律不整的確診不難,只要健康檢查有做心電圖,若有變化就能判定。麻煩的是,心律不整平時沒有症狀,有症狀也不一定典型,且疾病病程太輕,心電圖也不一定會有變化,所以難以進行規模式篩檢,不易及早發現治療。 趙子凡表示,心律不整治療可選擇電燒,把異常處燒灼,可降低發生率。不過「致心律不整之右心室心肌病變」無法治癒,它是一種少見的先天性心臟變異,猝死率高,有些人一出現症狀時,很可能就猝死了。個案能及早發現,運氣算不錯。(鄧桂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