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醫療AI機器人未來將為醫師診斷提供助力。(記者魏忻忻/攝影) ●醫療AI機器人出現後,醫師會被取代嗎?研究發現,在解剖一群死於巴金森氏症的患者後,回溯其生前就醫,僅28%的醫師對病人做出正確診斷,雖治療時間拉長能提高診斷準確度,但醫師有時也會失準。專家指出,AI機器人及大數據運算出現,有助提高醫療精準度。 台灣科技部推動「國際產學聯盟」,鼓勵國內各校與業界結盟進行研發,國立政治大學及陽明大學將結合人工智慧發展醫療,改善銀髮族健康生活。 陽明大學高齡與健康研究中心主任陳亮恭說,早在西元6世紀,古書就記載隋煬帝:「口乾舌燥,每日飲水數升,排尿數升,漸漸形枯骨立。」以症狀判斷為糖尿病,推估3000、4000年前的法老王、漢高祖、漢武帝都有久不癒合的傷口,推測皆可能都是糖尿病,當時可說是絕症。 直到19世紀,倫敦一名科學家第一次從血液分離出糖,才發現糖尿病的奧祕,醫界開始發展胰島素治療:血糖試紙檢測儀是20世紀的發明,近50年來糖尿病才廣泛受到醫界關注。 陳亮恭說,當前生物科技能從血液中測出1萬種代謝物質,但要找出與糖尿病相關的因子,經常是那關鍵的幾十種因子的互動模式,傳統上醫師並無能力進行分析,必須透過AI人工智慧解讀。 因此,當醫療結合AI人工智慧,大數據資料能提供訊息,甚至進一步診斷,改變過去醫療人員須透過細胞、動物實驗累積,才能發現致病機轉的模式。以巴金森氏症來說,人工智慧能透過海量數據看到人腦整體結構與網絡連結,甚至有機會發現新致病機轉。 (黃安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