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當爸爸媽媽聽到小朋友患有先天性心臟病時,總焦慮地問:「我們家人都沒有心臟病啊?」「一定要開刀嗎?」「長大以後體力會比較差嗎?」根據統計,1000個活產寶寶中,約有13個有先天性心臟病,這個盛行率世界各國的統計差不多。 至於先天性心臟病的成因,至少有90%原因不明。但有一部分的心臟病與染色體異常或基因突變有關,例如唐氏症或第22對染色體缺損,此時就應該進一步接受基因檢查。 先天性心臟病的種類非常多,而且即使診斷相同,卻很可能會有截然不同的自然病程。 雖然有些心臟病只需要定期追蹤觀察,但有一部分需要接受侵入性治療,包括心導管治療與外科手術。因為任何侵入性治療都有風險,所以,只有在不治療的風險或是日後發生後遺症的嚴重度,高過治療本身的風險時,醫師才會幫先天性心臟病小朋友做心導管或動刀。 隨著小兒心臟學的進步,各種治療觀念與技術也日新月異。 以往較大的心房中膈缺損幾乎都要接受開心手術,現在絕大多數都可以用心導管放置閉合器來取代開刀。 另外,古早觀念上心室中膈缺損一定要等到體重夠重才能開刀,但其實除非是極低體重的早產兒,一流醫學中心已能幫嚴重心衰竭的新生兒進行矯正手術。反之,也正因為侵入性治療畢竟都有風險,所以醫師不會建議做沒有必要的治療,否則只是徒增風險,病童卻得不到好處。 當然不可否認的,有些先天性心臟病即使做了矯正,日常生活還是有一定的侷限。(陳俊安/台大醫院兒童醫院心臟科主治醫師) 隨著小兒心臟學的進步,各種治療觀念與技術也日新月異。(泰國世界日報資料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