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搶救飲食攝取失衡,台灣衛福部國健署推廣「我的餐盤」概念,將民眾飲食指南具像化成餐盤圖像,精準拿捏6大類飲食比例,首度將水果放入餐盤,提醒民眾飯後吃水果,比起下午或睡前將水果當點心,更有助於營養素吸收、效益高。 國健署「2013-2016國民營養健康變遷調查」發現,高達86%的台灣民眾做不到每日2份基礎的水果攝取量,甚至於19至64歲女性的水果攝取量不足2份的比率也達85.1%,不少民眾正餐吃完之餘忘記吃水果,導致水果攝取不足。 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金惠民表示,有些民眾正餐吃完後,隔好幾小時的下午或晚上睡前才將水果當點心吃、或早餐空腹吃水果,腸胃道較敏感者易不適。 但如在正餐吃完後吃水果,除能完整吃進水果含有的維生素C等營養素,當水果與其他食物共同進到消化系統中,更有利於肉、蔬菜等鐵質吸收,當與其他營養素進行交互作用時,提高其他營養素的吸收效益,飯後增添飽足感,減少下午或夜晚想吃點心的欲望。 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組長林莉茹說明,每餐食用的水果分量,1份水果約1個拳頭大、切塊水果約大半碗到1碗,1天至少攝取2份水果,並選擇在地、當季、多樣化的水果來源,也提醒家長或民眾,平日正餐飲食完後,別忘記替孩童準備1份水果,飲食更均衡。(黃安琪) 台灣衛福部國健署推廣「我的餐盤」概念,首度將水果放入餐盤,提醒民眾飯後吃水果,吸收效益更佳。(圖:台灣衛福部國健署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