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思覺失調症如果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用藥復元的狀況會更好。(泰國世界日報資料照片) ●小燈泡案件震驚台灣社會,殺人的王男被診斷出有思覺失調症,醫師指出,思覺失調症指的是思考以及知覺失調的一種腦部疾病,病因為腦內傳導物質等失調,不過及早發現,復元效果會更好。 台灣衛生福利部立南投醫院身心科醫師陳恆生指出,以往思覺失調症都會被誤以為是人格分裂,社會刻板印象常使病患受到異樣眼光,衛福部在2014年正名為思覺失調症,也就是一種思考及知覺失調的腦部疾病。 陳恆生說,目前醫界普遍認為思覺失調症是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像是多巴胺或血清素等失調,進一步造成大腦萎縮影響功能,表現出來的症狀則有幻覺和妄想。 陳恆生表示,思覺失調症的盛行率約為3/1000,如果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用藥復元的狀況會更好,同時防止腦部損傷,只要在發病一年內就醫,大約可以恢復七成以上的腦部功能,不過用藥不能間斷,因為曾有研究指出,即使中斷用藥時間不到十天,症狀復發且需要住院的風險卻高達兩倍以上。 陳恆生說,思覺失調症如果不積極治療,會惡化到無法自我照顧的程度,病識感也會隨著疾病惡化而消失。病患如果及早且積極治療,最好的狀況仍然能夠和正常人一樣的生活,維持原本的社會職業功能,不過思覺失調症不管對病患、家人以及社會來說都是長期抗戰,唯有各方面保持合作,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中央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