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雖然製作粽子的方式不盡相同,但是粽子多為高熱量、高澱粉、高油脂、高糖、高鹽的成品,而且其中的纖維素較少。 市售的粽子種類繁多,但就食材而言,可作下列區分:糯米、粿粽外層的米漿、水晶粽的外皮、五穀飯、紅豆、綠豆、地瓜、栗子、蓮子等,都與米飯的營養成分相似,均屬「五穀根莖類」;內餡中的豬肉、雞肉、魷魚、干貝、蚵乾、豆乾、火腿、蛋黃、蝦米,均屬「蛋豆魚肉類」;而香菇是屬「蔬菜類」;粽子中常見的花生,則屬「油脂類」。 一般而言,如果吃了一顆普通大小的粽子,當天就要比平常少吃半碗至一碗飯、二兩肉類以及一至二湯匙油脂類,這樣才不會飲食過量;有了這樣的概念後,需做飲食控制的病人,如減重、糖尿病友、腎臟病友,就可以做飲食上的代換,一樣可以享受過節吃粽子的氣氛。 慢性病患者在吃粽子前,需了解粽子的內容,並做適當調整。有的粽子是先將糯米用油炒過,再包粽,且為了增加內餡風味,都會事先將餡料醃過或炒過,所以粽子的含油量偏高,建議可選擇水煮粽,減少油脂及熱量的攝取。 此外,內餡中的肥豬肉、鹹蛋黃、蚵乾、蝦米等,膽固醇的含量很高,患有高血脂、心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的病人,應該避免攝取過量,建議可以採用瘦肉、蒟蒻等食材替代。另外,吃粽子時,常用的醬料,如甜辣醬、番茄醬、醬油膏等,鈉含量都偏高,需要控制鹽分的高血壓及腎病患者應避免使用;吃鹼粽時,建議糖尿病患,以代糖取代砂糖或蜂蜜,避免影響血糖控制。 (簡錫淵╱台北市台安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 吃了一顆普通大小的粽子,當天就要比平常少吃半碗至一碗飯。(泰國世界日報資料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