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抗癌長路漫漫,「體重」與「營養」是關鍵。台灣安南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詹凱翔提出三項重要方針:抗癌要贏、體重要行、肌肉要增!病友千萬別想餓死癌細胞,因為正常細胞搶不贏癌細胞,有可能傷敵一百、損己一千。 詹凱翔表示,12年前岳父罹患食道癌第三期,至今控制良好,關鍵在於體重與營養。癌症患者整體營養不良率高達四成,尤其是頭頸及腸胃道癌患。如何判斷患者營養是否足夠?可以從明顯體重減輕及早發現。 「癌友補充營養就像儲蓄,在進入療程前,應大量存本,努力增重(肌肉),治療後才有本錢恢復至原本體重。」詹凱翔提醒,肌肉是對抗發炎的利器,治療期間患者應攝取足夠熱量,增加肌肉維持體重,累積接受治療本錢。若患者體重半年下降10%、一個月下降5%,可能是惡病質或惡病質前期。 高雄榮總營養師施水鳳表示,營養不良患者使用口服營養品,可提升生活品質,幫助體重維持。癌症營養攝取量可根據歐洲營養醫學會建議,患者每天應攝取25-30大卡/公斤熱量及1.2-1.5克/公斤蛋白質,例如:體重60公斤患者,每天應攝取1800大卡熱量與90克蛋白質。 施水鳳說,癌患食欲普遍不佳,特別是治療中引起的口腔潰瘍與噁心,愈來愈不想進食,此時建議口服營養品介入,但要注意的是,過高的脂肪攝取容易產生飽足感,影響食欲。 若患者能正常飲食最好,吃適量食物刺激胃口更好。建議癌友少量多餐,選擇開胃食物如山楂、陳皮、洛神茶、四神湯等,並同步補充口服營養品,爭取更好的治療品質。 癌友應少量多餐,可選擇開胃食物如山楂、陳皮等,並同步補充口服營養品。(泰國世界日報資料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