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20多歲陳先生平日休假愛打籃球、偶爾還會跟友人相約跑馬拉松或三鐵,日前連續練跑好幾公里,踝關節疼痛就醫,就醫發現已發炎腫脹;66歲的王伯伯退休後整天宅在家,前陣子才跟鄰居去爬山健身一整天,返家後雙腿卻疼了好幾天。 台灣高雄醫學大學運動醫學暨創創傷骨科主任周伯禧表示,近年運動風氣興盛,但常忘了量力而為,發生傷害機率也增加;常碰到中高齡上班族年輕時是校隊隊員,20年後才因三高、過胖決定重拾運動習慣,在沒暖身伸展下連續慢跑、騎車好幾小時,造成膝蓋、腳踝或肩部疼痛就醫。民眾 周伯禧提醒,專業運動選手座右銘「No pain, no gain」並不適用一般民眾,而是應量力而為,並循序漸進提高運動強度。已發生運動傷害者,更因受傷程度不同、體能狀態不一,須由相關背景的醫師診斷,提供有效的伸展、復健或手術治療方式,否則傷害就有可能一再發生。 主治醫師林育全說,高醫近年在門診引進運動防護員,經醫師評估後,指導運動傷害患者個別化復健及運動訓練。(蔡容喬) 林育全醫師(左)表示,運動前後都應做好暖身及伸展肌肉,減少運動傷害發生。(記者蔡容喬/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