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癌細胞使人體慢性發炎,抗發炎是癌友調養的關鍵之一。台灣台中榮民總醫院放射腫瘤部主治醫師趙勇全表示,癌細胞生存能力很強,如同「強盜」搶奪人體營養,導致肌肉和脂肪等組織流失,身體發炎,體重下降,產生惡病質。 趙勇全說,癌症病人經常伴隨體重減輕、食欲不振等症狀,逾半有惡病質或惡病質前期傾向,一開始食欲不振,接著體重減輕,半年內下降超過5%(BMI小於20或肌少症者下降超過2%)、全身性發炎、營養攝取減少等,若不及早控制惡病質,恐無法完成治療,降低治療效果與存活率。 抑制發炎,可從營養補充下手,台北榮民總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劉裕明表示,魚油富含Omega-3能抗發炎,尤其魚油中的EPA屬於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促進抗發炎物質合成,曾有動物實驗將罹癌老鼠,進行放療並適度補充魚油,可提升放療效果,調節發炎反應。 趙勇全說,多吃鮭魚、鮪魚等深海魚類雖能補充Omega-3與EPA,但癌症病人需要補充的EPA約每天2公克,約須吃下四片腳掌大的鮭魚,一般人很難吃足量。若選擇補充EPA含量較高的魚油,需注意魚油中脂溶性維他命含量,若攝取過量恐造成肝臟病變。 另外,EPA有抗凝血效果,近期要開刀的病人應先諮詢醫師,以免引起出血問題。或可向營養師諮詢適合的營養品替代。 抗癌重點除了抗發炎,營養是支撐病人體力的關鍵,擁有足夠體力有利完成療程,建議病人在癌症治療前一周開始補充相關營養,儲備體力。趙勇全指出,癌症病人常在接受化放療後第二至四周產生各種副作用,也須持續補充相關營養。 營養狀況攸關治療結果,劉裕明表示,以大腸直腸癌為例,營養正常的病人,存活期約達43周,但營養不良的人,存活期僅剩21周。 癌友如何補充營養?劉裕明建議,癌友應該減少攝取糖分,糖分含量不超過20%;其次多攝取蛋白質,但合併腎病的癌友,避免補充過多蛋白質。 劉裕明表示,癌症病人不能僅靠單方營養品,更需重視基礎營養,從蛋白質、魚油等綜合性營養著手,讓營養補充更完善。 (張益華) 癌細胞像「強盜」 侵入我們身體,搶奪我們的營養,讓我們的肌肉和脂肪等組織流失、身體發炎。 產生「惡病質」 身體發炎導致食欲不振、體重減輕、營養攝取減少…嚴重影響治療效果。 吃出「儲備力」 重視基礎營養,別僅靠單方營養品。減少攝取糖分,多吃蛋白質、魚油等,讓營養補充更完善。 保持愉快心情、正常作息、健康飲食和適度運動,有助成功抗癌。(網路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