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24節氣中的「處暑」剛過,代表天氣將逐漸變乾、變冷,以中醫觀點而言,更是自然界「由陽轉陰」的交替時期,中醫師建議應留意肚子保暖,每天睡「子午覺」也是養生一大關鍵。 中醫師彭溫雅表示,這時白天雖然還是很熱,但晚上已漸漸有了涼意,一不注意就可能感冒。什麼是「子午覺」?她解釋,「子」代表晚上11時到凌晨1時的「子時」,「午」則是上午11時到下午1時的「午時」,分別是自然界中陰氣、陽氣最重時,避免體內氣血陰陽失調,必須好好休息。 彭溫雅說,如果能在晚上11時前上床睡覺,這時經絡走到膽經,不但能消除疲勞,同時加速肝臟解毒;中午11時到下午1時則正好是走到心經,稍稍閉眼休息10分鐘到半小時,有助氣血平衡。 日夜溫差大,肚臍的保暖特別重要,她表示,肚臍在中醫又稱「神闕穴」,是任督二脈環繞全身的重要交會處,受寒很容易引發感冒、腹痛、夜尿等。彭溫雅建議洗完澡後可用熱毛巾熱敷、吹風機保暖,也可將手掌弓起成蓋子狀,輕輕拍打肚臍,將能使秋天更不容易感冒。 飲食方面,中醫師鄧正梁提醒,預防秋燥多喝開水、淡茶、豆漿、牛奶等,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少吃辛辣、煎炸等熱性食物,才不會助燥傷陰。 日夜溫差大,肚臍的保暖特別重要。(泰國世界日報資料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