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來自馬來西亞的41歲林先生,一年前大腸癌在當地手術並接受化療,一年後又發現癌細胞轉移肝臟。他到台灣就醫接受微創肝腫瘤切除術,微創手術傷口小、復原快,住院一天出院,隔天他就騎著腳踏車逛街了;由於腫瘤轉移復發率高,也為他做了廣泛型癌症基因檢測,希望能提供更精準的「個人化」癌症用藥資訊。 林先生經營木材生意,是老闆兼送貨司機,忙賺錢卻捨不得花錢,胃痛、拉肚子長達半年都只到藥房買成藥吃,縱使胃痛到咬牙切齒也忍住,直到一次痛到無法工作才就醫。醫師安排胃鏡檢查,發現胃炎狀況不嚴重,倒是血液檢查血色素只有7g/dl(正常男性:12~18g/dl)引起注意,建議他做大腸鏡,意外發現大腸癌。 林先生的大腸癌切除後,追蹤發現橫膈下右肝處有疑似復發病灶,於是到台灣治療。由於橫膈下的肝切除,位置上被肋骨胸廓所包覆,一般都建議須做開腹手術,就連用腹腔鏡肝切除也是較困難的進階手術。 此次手術,使用近紅外線靛氰綠螢光攝影,檢視肝臟是否潛藏白光下偵測不到的轉移病灶,除了術前電腦斷層上看到的4公分腫瘤外,也把左肝處螢光攝影偵查到的結節一起切除,總共切除了四個病灶,傷口只有四個小洞,包括一個是肚臍自然孔洞。術後住院一天確認恢復良好就出院。 值得一提的是,黑白的電腦斷層影像,經過3D重組影像處理,清楚看到腫瘤和血管的彩色影像,除了讓病人知道病灶的大小和位置,也有利於醫師掌控手術範圍,提高手術品質。 林先生出院後,迫不及待騎單車到彰化、鹿港遊覽。以前他只吃肉不吃蔬菜、不運動、不喝開水、每天喝八杯咖啡、抽菸。他說,經過這次死裡逃生,現在要完全改掉。(黃漢斌/台灣秀傳紀念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 廣泛型癌症基因定序 ●又稱次世代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藉由少量的癌細胞檢體做全面性檢測,提供標靶、免疫治療的資訊來評估後續治療。據研究,依病患的基因變異給予相對應建議藥物的組別,相較於控制組,其疾病控制率高達62%,顯示依據病患基因特性而給予用藥,確實能提升治療效果。 微創腹腔鏡手術僅四個小傷口(圖)。 圖為電腦斷層3D重組影像,綠色部分是4公分的腫瘤。(圖:彰化秀傳醫院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