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面對總是愛到處亂跑的失智者,除了服藥、限制行動,「蒙特梭利」也是失智者行為治療方法。加拿大、歐美及香港將蒙特梭利運用在失智照護發展多年,都有明顯效果。 台灣認知促進協會理事長、亞東紀念醫院一般神經科主任甄瑞興指出,3至4成失智症患者會伴隨精神症狀,但台灣的共照中心及社區關懷據點近5成缺乏個人化照顧技巧,因此有精神症狀失智症者常遭機構拒收;日前連前衛生署長葉金川就在臉書分享,友人找不到任何單位願意收容生病的老父親。 加拿大失智症專家Gail Elliot將原為幼兒教育方法「蒙特梭利」用於失智症照護,2012年創建「蒙特梭利式認知悠能」模式,在加拿大養護機構推廣。當失智者有異常行為時,不任意將患者貼上「難搞」標籤,反而,透過WOW模組與NISA評估了解失智者的過去,觀察其需求及能力,量身訂做照護方式。 Gail Elliot進一步說明,WOW模組的中心想法是認識失智者是誰,從旁觀察相關資訊,了解這些行為及反應的原因,進而設計未來將採取的行動。NISA評估則是去了解失智者現階段最需要保留與加強的能力、過去最喜歡做的休閒活動等。 Gail Elliot分享,一名住養護中心的70歲爺爺,每天下午2時就會想外出,制止後只會更躁動,照護人員評估爺爺過去的興趣,發現原來爺爺是吉他高手。中心送了一把吉他給爺爺,他每天都開心彈奏。 送吉他給爺爺後,起初並不順利,Gail Elliot說,照護人員將樂譜擺好,但爺爺卻不肯彈,所幸受過「認知悠能」訓練人員並未將該現象解釋為因失智忘記如何彈吉他,而是將樂譜改成純歌詞,爺爺就開始彈奏。 「蒙特梭利式認知悠能」不論患者是輕度、中度或重度都可介入,以失智者興趣為中心,設計一套可持之以恆的動腦訓練;研究發現,平均可延緩二至三年失智惡化速度。(陳婕翎) 面對總是愛到處亂跑的失智者,除了服藥、限制行動,「蒙特梭利」也是失智者行為治療方法。(泰國世界日報資料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