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專家觀點 腕隧道症候群俗稱滑鼠手,是常見周邊神經病變。現代人工作忙碌,頻繁使用3C產品,腕隧道症候群發生率逐年增加,年齡層也有下降趨勢。 台灣三總復健部去年發表全世界第一篇臨床試驗研究,證實改善腕隧道症候群,注射5%葡萄糖水比注射類固醇,效果更顯著且持續。 研究登國際期刊 類固醇是傳統改善腕隧道症候群的主流注射藥劑,三總復健部發表在美國神經醫學會權威期刊「Annals of Neurology」,證實注射5%葡萄糖水比注射類固醇能提供更顯著且持續的效果。研究順利發表在頂尖知名期刊「Mayo Clinic Proceedings」。這是全世界第一篇相關研究,獲得「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期刊薈萃」刊登。 正中神經穿過手腕處的「腕隧道」,若受到壓迫、發炎,導致正中神經病變,就可能出現腕隧道症候群,好發長時間手腕過度使用的人,其他原因還包含風濕性關節炎、糖尿病,甲狀腺疾病,酗酒、懷孕末期等。 初期症候手痛麻 腕隧道症候群早期症狀是大拇指、食指、中指及近大拇指半側的無名指有麻木刺痛感,夜裡睡覺時或清晨快起床時症狀較為明顯且加劇,病患常因手麻痛而醒來,透過甩手症狀較為減緩。疾病中期出現持續性手指疼痛麻木,進一步可能拿筷子、杯子、扣鈕扣等動作有障礙,手掌握力也變差,常有拿不穩東西掉落的狀況。 後期大拇指近手腕側的肌肉萎縮並失去感覺,所以若早期症狀無法改善甚至惡化時,必須盡早就醫,若是不盡早治療可能會造成無法回復的傷害。 除了症狀,進一步診斷可透過骨骼肌肉超音波檢查正中神經是否因擠壓而腫脹,神經電生理傳導檢查則可測量神經傳導速度是否異常。 治療方法包括保守療法及外科手術,若是症狀屬輕、中度,以保守性治療為主,可使用藥物、腕部支架、復健、類固醇注射等。若是對保守性治療效果不佳或症狀嚴重,需考慮手術治療。雖然保守療法很多,但有時效果不明顯或無法持續,易復發。手術治療效果不錯,但仍有一定失敗率,且有相當比例復發,少數人會產生組織沾黏、手無力或持續疼痛等後遺症,因此建議先保守治療。 神經穩定療法 減少壓迫 新的神經穩定療法,是以5%的葡萄糖溶液注射神經壓迫處的神經解套鬆動術,可以將受擠壓的神經撐開,減少神經與周邊組織沾黏與壓迫,促進血液流通,改善神經慢性缺氧導致的症狀。除此之外,5%葡萄糖可能降低神經發炎,進一步促進神經再生。 神經穩定療法對於輕、中度患者有顯著效果,一般約需治療3至5次(建議每1至2周注射一次)。對於重度患者效果有限,建議決定開刀前可先嘗試注射治療。 過去研究發現,短時間內重複注射類固醇並不會持續進步,相反的,反覆注射類固醇可能有肌腱斷裂、皮膚變薄及神經受損等副作用;注射葡萄糖水目前無副作用,可多次施打,效果顯著,未來可望取代類固醇當作第一線注射治療,期進一步減少手術比率。 (吳永燦/三軍總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 腕隧道症候群治療方法比較 葡萄糖 類固醇 作用方式 抑制神經發炎、消腫, 減少神經壓迫 降低神經發炎,減少神經壓迫 葡萄糖水可能進一步促進神經修復再生 效果至少6個月 1-3個月 多次注射可累加療效,建議多次注射 短時間注射並無累加效果, 不建議多次注射 可能副作用目前無明顯副作用 肌腱斷裂、皮膚變薄、 神經受損等 透過超音波可清楚看到腕隧道結構,注射時可看到針頭位置,準確完成注射,避免周邊組織及神經或血管受到傷害。(圖:吳永燦醫師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