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很多人血壓偏高卻不自知。醫師指出,高血壓患者為腦中風、腦溢血、主動脈剝離等急重症高危險族群,務必規律用藥,天天測量血壓,如果服用三種以上降血壓藥,病情仍不穩定,就應考慮血壓導管治療。 台灣馬偕醫院冠狀動脈暨周邊介入醫療組主任蔡政廷指出,在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見的危險因子就是高血壓。 台灣新竹馬偕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柏霖指出,高血壓藥物常見副作用包含腳踝水腫、乾咳、氣喘發作、疲倦、手腳冰冷、長鬍子,甚至可能引起勃起功能障礙,影響患者用藥意願。 林柏霖說,主動脈剝離堪稱「致命殺手」,三分之二患者有高血壓病史,若長期忘記吃藥,或罹患難治性高血壓,血壓未妥善控制,誘發主動脈剝離,又未能及時治療,約有過半患者會在48小時內死亡。 蔡政廷指出,透過高血壓導管可以治療難治性高血壓,將導管從鼠蹊部放置在腎動脈上,並給予一分鐘低電量射頻,調節腎交感神經,可使血壓降低,效果終日持續不間斷。 至於導管如何治療高血壓?馬偕醫院心電生理專家李應湘醫師解釋,腎臟是調控血壓重要器官,因大腦會透過交感神經下指令,使腎臟分泌神經性荷爾蒙,進而影響血壓高低,當腎交感神經愈活化、神經性荷爾蒙分泌愈多,血壓就會飆高;而高血壓導管治療便是透過調控交感神經降低活性,達到控制血壓目的。 李應湘說,長期研究追蹤2500多名患者,顯示經高血壓導管治療後,至少可維持三年控制血壓效果,24小時平均血壓可降7至8毫米汞柱,若為門診血壓更可下降10到15毫米汞柱。門診血壓只要下降2毫米汞柱,即可降低10%的中風風險。 (李樹人) 服用3種以上藥物、有中風、心肌梗塞或腎臟病使等高風險族群,可考慮使用高血壓導管治療控制血壓。(泰國世界日報資料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