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搭配內視鏡手術 及早發現腫瘤及早治療 ●王先生今年60歲身體一向硬朗,年初開始解便時不時會混著血絲,本來以為是過年期間東西吃太多上火導致痔瘡發作,但在家人勸說下還是來到醫院檢查,沒想到一檢查卻發現直腸裡有好大一顆腫瘤。 李先生今年一樣60歲,定期接受健康檢查。四年前因為糞便潛血反應陽性接受大腸鏡檢查,在乙狀結腸發現兩公分瘜肉,利用內視鏡切除後發現是早期癌,目前已痊癒,僅需定時追蹤即可。 內視鏡發現瘜肉即切除 早在18世紀就有醫學界的前輩嘗試運用透鏡、各式儀器進行消化道的檢查,然而當年技術仍未成熟,這樣的檢查往往讓病人痛得呼天喊地。 1984年美國Welch-Ally公司發明電子內視鏡使得消化道影像的存取更加便利,隨著光纖科技的突飛猛進與各式內視鏡治療技術的發展,目前已能夠用內視鏡切除許多腸胃道內的瘜肉甚至是早期癌。 腫瘤愈早發現 預後愈好 而大腸癌能夠愈早發現腫瘤就愈能夠有更好的預後,王先生與李先生就是最好的對照,王先生接著可能需面對大手術與術後化療;而李先生在內視鏡切除瘜肉並由病理檢驗證實檢體後即痊癒,不需追加手術或化學治療。歐美有研究發現大腸鏡的問世與介入治療,已經降低大腸癌死亡率達六成之多。 大腸鏡檢查仍有些許風險,大規模統計發現,大腸鏡造成腸穿孔的機率約為萬分之六,而檢查過程可能造成的不適也讓許多人畏懼大腸鏡。 新儀器與技術有長足進步 各國在引進各式新儀器與技術後,檢查的安全性與舒適性已經有長足進步,例如台灣目前主流的大腸鏡已經愈細愈短,臨床上接受無麻醉大腸鏡而滿意檢查過程的人也愈來愈多。 典型大腸癌是由瘜肉經年累月成長並經過癌化過程而致,若能夠在瘜肉階段早期發現、早期移除就能夠避免大腸癌發生,呼籲50歲以上民眾應該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必要時並接受大腸鏡檢查確認腸道健康狀況。 (鄭以勤╱台灣台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 ) 鄭以勤醫師親自為自己做全大腸鏡檢查,20分鐘完成後,還可以繼續當天工作。(圖:鄭以勤醫師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