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台灣光田綜合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陳彥志愛健身,致力推廣「訓練即良藥」取代「運動即良藥」,也就是更有目的及計畫性的運動。 陳彥志表示,多數民眾習慣久坐不動,日常活動或突然運動都可能受傷,一開始只是骨骼關節輕微傷害,但若沒有好的肌力預防,反覆受傷可能進到急症,最後得開刀治療,甚至開刀後又再復發。 雖然骨科專業就是替病人開刀,但陳彥志從學生時期就有健身習慣,所以他更想以醫師的身分推廣特殊族群的訓練,用訓練來預防疾病發生。特殊族群包含銀髮族、骨鬆、肌少症、三高慢性病、代謝症候群或癌症化療患者等。 肌力訓練 預防動作傷害 陳彥志舉例,膝蓋發炎代表膝蓋過度使用,若訓練肌力以降低膝蓋的承受重量,再搭配藥物使用,即有降低開刀的機會。而且,功能性的肌力訓練還可運用於日常生活,包括推、扛、負重等動作,皆能預防生活上的動作傷害。 因陳彥志自己也考取特殊族群教練證照,專接病況較複雜的病人做訓練。他曾經訓練一名中重度貧血和二尖瓣脫垂的27歲男性,對方到課時體重僅48公斤,血紅素相當低,常頭暈嘔吐,從椅子起身還需雙手撐大腿才站得起來。 陳彥志以增加男子的肌肉量為目標,帶他進行肌力與核心肌群訓練,訓練期間還需注意避免他的心肺過度負荷。 三個月後,男子的體重就順利突破50公斤,大腿也變得有力,他相當滿意:「女友說我終於變壯也變得『可靠』多了!」 為什麼不是鼓勵運動,而是強調訓練肌力? 陳彥志說,運動和訓練都在「動」,對健康皆有幫助。但訓練是更有目的且更有計畫性,例如跑馬拉松前不是當天完賽就好,而是循序漸進訓練讓比賽過程避免受傷,「可見訓練更是良藥。」(鄧桂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