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日前是世界肥胖日,台灣台中慈濟醫院代謝及減重中心主任李旻憲提醒「肥胖是慢性疾病」,務必在未到達「重度肥胖」前做好健康管理。 李旻憲舉國健署資料顯示,十大死因中,有七項與肥胖有關,呼籲要注意身體質量指數BMI變化,做好健康管理。李旻憲指出,BMI低於27的人,通常只要持之以恆控制飲食與運動,較能達到理想體重;但是BMI超過35就是重度肥胖,過度脂肪堆積將引發骨牌效應,不但糖尿病發生率高10倍,大腸癌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也高2至4倍,更容易引發高血壓、脂肪肝、動脈硬化、高血脂、睡眠呼吸中止症、中風及心肌梗塞等問題。 李旻憲從事代謝減重醫療逾13年,觀察肥胖盛行率33%居世界首位的美國,對不可逆的嚴重肥胖問題,發展醫療介入方法,如BMI大於40或BMI大於35且合併肥胖引起的代謝疾病等重度肥胖人士實施腹腔鏡減重手術。 李旻憲說,腹腔鏡減重手術分為胃繞道手術、胃袖狀切除手術、胃摺疊手術及胃束帶手術四種,視病人情況與需求做選擇。其中,胃繞道及胃袖狀切除手術效果最好,因飢餓感降低,約可減少超重體重的七成。胃束帶手術可減少超重體重的5成。腹腔鏡只需在腹部打兩三個0.5至1公分的小孔,術後幾乎看不到傷口。臨床追蹤的癒後與健康都能達到預期目標。(余采瀅) BMI超過35就是重度肥胖,糖尿病發生率高10倍。(泰國世界日報資料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