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家長先認同自身職業 在「做工的人」一劇中,鐵工阿祈和阿欽、板模包商昌哥、挖土機司機阿全四人有段對話: 阿全:「如果生兒子,只要他不做一些殺人放火、傷天害理的事都可以啦,但是最重要的絕對不能當工人。」 阿祈、昌哥聽了回應:「工人又怎樣?不偷不搶,一雙手養一家也很光榮。」 阿全接著說:「我是說尊嚴,那些領固定薪水的人才能談尊嚴。」 大安悅兒親子中醫診所兒童臨床心理師李介文提到,由於親人經營鐵工廠事業,從小常接觸工人,他觀察發現「對工人來說,很大的問題是沒錢,但也不見得真的是沒錢,而是對未來的無力感,是一種很多背後隱形資源的缺乏。」 父母除了鼓勵小孩努力,更重要的是建立「各行各業都有存在的價值」之觀念。他強調,家長得先調整看待自身職業的心態,並發自內心認為自己的工作對社會有貢獻,父母能正面思考,子女才能以健康的心態面對他人的異樣眼光,如同上述台詞「工人不偷不搶,一雙手養一家也很光榮」即是好例子。 ●之前熱播的台劇「做工的人」以詼諧幽默的角色對話,描繪工人日常生活的辛酸與無奈,亦帶入檳榔西施、性工作者、便利商店店員等工作樣貌,引發觀眾討論。 其中,劇中主角們的台詞在在反映出台灣社會對職業的刻板印象和階級觀念,也令人深思。 而現實生活裡,有些孩子會因為父母從事的工作,遭受他人嘲笑、霸凌,讓其對於家庭狀況羞於啟齒,甚至產生自卑感,影響成長過程的社交、心理狀態。究竟家長該如何和孩子談論自己的工作,才不會讓他們在同儕面前感到難為情呢?以下將引用戲劇台詞為例,結合現實狀況,由兒童臨床心理師給予專業意見。 對青少年而言,同儕意見相當重要,一旦被人輕視,自尊心可能大受打擊。(Getty Images) 讓孩子了解工作 李介文表示,面對各種社會價值觀批判,唯有堅強自信才能撐起意念,所以最好從小開始培養孩子的自信心,避免因他人的評價而影響自我認同。 至於父母應該如何引導孩子正面思考?李介文建議,在小孩有數字觀念時,可以試著向其談及家庭經濟狀況,包括收入所得、金錢分配。在就讀幼稚園、國小的階段,可讓他們了解父母的工作型態,有機會的話,帶孩子到自己的工作場域看看工作內容,以及與同事之間的互動,他們便能逐漸體會「這就是爸爸、媽媽的日常」,往後若遭遇旁人的歧視或欺壓,較不易產生太強烈的反應。 他舉例,勞動工作者常因工作環境較悶熱、易流汗,身上帶有髒汙或散發異味,孩子在不明白的情況下,可能會心生排斥,甚至受到同儕眼光影響,看不起自己的父母,覺得「爸媽讓我好丟臉」。 但是,以修車師傅來說,如果讓孩子親臨工作現場,看到客人著急地牽車進來,經過爸爸費心費力修理,車子又能正常啟動,最後客人很開心地離開,就會增加孩子對於此職業的正面觀感。 說明入行的原因 台劇「想見你」也有段劇情講述,女主角韻如的弟弟覺得,媽媽從事酒家女的工作很丟臉,還因此被同學威脅,要將此事告訴大家,韻如卻對弟弟說:「媽媽是大人了,她知道在她心裡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她可以放下那些不重要的自尊心,在生活不順意的時候,去討別人歡心。也許這個工作在別人看起來是一點都不驕傲啦,但是她也不會因為這樣子就覺得丟臉啊。」 李介文認為,雖然酒店行業涉及法律和道德界線的問題,不過,可以換個角度來想,「如果能夠從事人人稱羨的工作,誰不想去做,選擇多數人不想做的工作,背後一定有無奈之處」,如同上述劇中角色的媽媽,是為了撫養子女而放下自尊,從事陪酒工作,或許就能諒解她的狀態;但可能得是高中以上的孩子,才有辦法像女主角韻如一樣察覺媽媽的苦衷,並且懂得「換位思考」。 李介文建議,若家長為八大行業工作者,可以在孩子就讀國小的時期,向其說明自己踏入此行的原因及不得已的苦衷,隨著年紀增長,他們對於父母的工作,也會逐漸有不同的體會。 讓孩子看見自身優點 李介文說,「被嘲笑是感受很直接且痛苦的事」,尤其對青少年而言,同儕意見相當重要,一旦被人輕視,自尊心可能大受打擊。當孩子因父母的職業被同學嘲笑、被霸凌而感到難過時,家長可以先讓其訴說委屈,用關心的口吻詢問:「他們怎麼對你?他們為什麼這樣做?你的看法和感受怎麼樣?」 接著,可以對孩子說:「對不起,因為我的狀態讓你在學校被笑了,我不希望你承受這些,但其實我們沒有錯。」 進一步再問孩子:「還會想和嘲笑你的人做朋友嗎?」並教導孩子,遇到衝突的時候,要以自保為優先,當對方嘲笑的言語是無理的,無須與之爭辯,可離開現場,適時向師長尋求協助。 萬一孩子遭受他人嘲笑、霸凌,因而產生自卑感,要如何協助其調適? 李介文說明,由於自卑屬於內在的情緒,身旁親友只是以「你很棒、你很好」的話語來鼓勵孩子,不會有太大作用,必須引導他看見自身的優點,以及可以做得好的地方。不妨鼓勵小孩參加有興趣的課外活動,像是和同學去打球、學繪畫、學滑板、練跆拳道等,或者讓孩子有機會和同齡者聊天、玩有人際互動的遊戲(非線上遊戲),藉此增加與同學的共同話題,較不會因為自認某一點(家庭經濟、父母職業)不如人而感到自卑,影響社交狀況。 家長仍應盡量讓孩子發掘自我價值,作為抵禦他人評價的後盾,往後才有動力經營自己的人生,創造不同的可能。 本文由「大家健康雜誌」提供 https://healthforall.com.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