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台灣曾被視為肝病王國,B型肝炎帶原率高達20%,自從1986年全面施行新生兒接種B型肝炎疫苗,台灣B肝帶原率已大幅下降。不過,很多人雖然小時候接種過疫苗,長大後卻檢測不到抗體,到底要不要補打呢? 羅東博愛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江明峯表示,病毒入侵或施打疫苗都會產生「抗體」,少數人因為體質的關係,無法靠打疫苗產生抗體。此外,抗體濃度也會隨著時間慢慢降低,甚至消失,導致保護力變差。 如果是1986年之後出生,屬於全面施打B肝疫苗世代的人,通常升高中或大學時會進行健檢,就可以驗出是否帶原或有無抗體。 如果是B肝帶原者,此時補打疫苗已沒有作用,只要肝指數在正常範圍,會建議定期追蹤1.肝指數、2.甲型胎兒蛋白及3.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如果沒有帶原,也沒有抗體,會建議自費補打。 台北醫學大學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高偉育則認為,抽血檢驗anti-HBs(B型肝炎表面抗體),就可知道抗體有沒有消失。打完疫苗後,抗體的保護力約可維持15~20年,就算逐漸消失,但仍有「免疫記憶」,也就是當免疫細胞再度和病毒相遇時,仍舊可以辨識出來,並且消滅它們。因此,若是一般民眾,未必需要再補打B肝疫苗。 不過,B型肝炎主要傳染途徑為血液及體液,建議高危險群,包括:同住家人或性伴侶為B肝帶原者、醫療衛生工作者與其他可能接觸血液者、心智障礙收容機構工作者與原住民、血液透析病人、注射藥癮、罹患性接觸傳染病或有多位性伴侶等,最好再補打一劑B肝疫苗。 施打完一個月後檢驗anti-HBs,如果仍為陰性,須再打完另兩劑疫苗,也就是依「0-1-6個月」之時程接種三劑,以降低感染風險。 本文由「大家健康雜誌」提供 https://healthforall.com.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