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今年2月底,港星吳孟達因肝癌去世,令人不勝唏噓。事實上,除了吳孟達之外,過去也有許多藝人因肝癌與世長辭,像是安鈞璨、沈殿霞等。此外,台灣不少知名人物都曾罹患肝癌,包括顏清標、高金素梅等。 台灣國民健康署曾做過一項網路調查,在可複選的情況下,有高達93.3%的民眾誤以為「熬夜」是導致肝病的主因,僅六成多民眾正確認知肝病的發生與B型肝炎或C型肝炎有關。 熬夜非主因 肝炎是關鍵 全台灣約有200多萬名B型肝炎帶原者,40~60萬名C型肝炎感染者,大約20萬人同時感染B型及C型肝炎。根據台灣衛福部的資料顯示,感染B、C肝之後,每四人有一人會變成肝硬化,肝硬化後每20人有一人會併發肝癌。因此,B型肝炎及C型肝炎慢性感染者,屬於肝癌的高危險族群。 台灣羅東博愛醫院是宜蘭縣內治療肝腫瘤的重症醫院,該院曾收治不少肝癌患者,胃腸肝膽科主任江明峯提到,衛教時以口訣「A、B、C」來解釋肝癌主因,有助於病患加深印象。A就是酒精性肝炎(Alcohol)、B是B型肝炎、C則是C型肝炎。不過,每項主因各占多少比例,會隨不同地區而異,例如羅東博愛醫院B肝患者約占七成,C肝約占二成,酒精性肝炎約占一成,少數患者可能是脂肪肝等肝病所致。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因位處都會區,臨床統計數據和羅東博愛醫院有些許差距,該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高偉育表示,肝癌的主因:B肝患者約占55%、C肝患者則為30%、B+C肝患者為5%,其他肝病則占10%左右。 帶原無症狀 抽血可檢驗 根據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調查發現,超過一半的B、C肝帶原者因無症狀而不自知。江明峯醫師解釋,病毒入侵人體後分泌出來的物質稱為「抗原」,而抽血檢驗「表面抗原」,若呈現陽性反應,就屬於B肝帶原者。雖然帶原者未必會出現症狀,但只要病毒留在體內就可能作亂,甚至一生遭受「肝病三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的威脅,唯有定期追蹤檢查,適時接受治療,才能降低風險。 高偉育醫師建議,若抽血檢查結果為B、C肝炎帶原者,最好每三至六個月抽血檢驗肝功能,每半年抽血檢測甲型胎兒蛋白(alpha-fetoprotein,簡稱AFP)及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才是最佳保健之道。 40歲以上 應每年檢查 肝癌細胞生長的速度非常快,平均112天(約四個月)增加一倍,但最快也可能29天體積就加倍。因此,如果從一公分長到三公分,最快只要四至六個月。有鑑於此,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建議年滿40歲以上的民眾,無論有沒有B、C肝帶原,每年皆應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 腹部超音波檢查包含肝、膽、胰、脾、腎等重要器官,過程不會痛或不舒適,但檢查前須空腹六至八小時,才能清楚觀察膽囊及胰臟的情況,以利揪出腫瘤、息肉或結石。 肝臟內部沒有神經,所以沒有痛覺,當自我察覺到肝臟出問題時,可能病情已經相當嚴重了。 沒神經痛覺 倦怠黃疸是警訊 江明峯醫師指出,過去一般人以為出現倦感、黃疸等情況,表示肝臟生病了,其實這已是肝癌中、後期的警訊。 肝受損時最早的跡象就是發炎,一般而言,肝指數40以下才算正常,不過當肝開始發炎時,甚至肝指數已經到達300,都不會出現任何異狀,可能肝指數400左右,才開始有上腹痛的情況。不過,這階段的症狀很容易跟胃痛搞混,很可能被輕忽,建議若上腹痛持續超過三天,而且不管進食與否都會不舒服,最好盡快就醫檢查。當肝臟損壞到一定程度,體內膽紅素代謝會出問題,會開始出現「紅茶尿」,以及皮膚、眼白變黃等黃疸現象。 高偉育醫師提醒,早期肝癌不會有症狀,通常都是經由定期檢查才揪出病灶,而根據台北榮民總醫院肝癌資料庫顯示,目前約有四成肝癌患者屬於早期發現,而中、晚期患者則各為三成左右。因此,定期檢查對發現肝病是非常重要的。 肝癌細胞生長的速度非常快,平均112天增加1倍,但最快也可能29天體積就加倍。 (Getty Images) |